地膜的利与弊分析
一、地膜的好处
1、保温增温,促进作物生长
地膜覆盖在土壤表面后,能有效减少土壤热量向大气中的散失,同时吸收太阳辐射并将热量传导至土壤深层,提升土壤温度。尤其在低温季节(如春季播种期),可使耕作层土壤温度提高2-5℃,缩短作物发芽期和生长期,帮助作物提前成熟7-15天,对北方寒冷地区或高海拔地区的作物种植尤为关键,能显著降低低温冻害对幼苗的影响。
2、保水保墒,提高水分利用率
地膜可阻断土壤水分的蒸发通道,减少土壤表面水分蒸腾,将土壤含水量维持在更稳定的范围内。据测算,地膜覆盖地块的土壤水分蒸发量可减少30%-50%,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能有效缓解土壤缺水问题,降低灌溉频率,提高自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保障作物在缺水环境下的正常生长。
3、抑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成本
地膜覆盖后,会阻断杂草种子接收光照,抑制杂草萌发;同时,地膜与土壤间形成的密闭环境,会使已萌发的杂草因缺氧、高温而死亡。这一特性可减少人工除草或化学除草剂的使用量,一方面降低农户的劳动强度和种植成本,另一方面减少除草剂对土壤、水体及作物的污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养分流失
地膜能减少雨水对土壤表面的冲刷,避免土壤颗粒被雨水带走,从而防止土壤板结,维持土壤疏松的耕作层结构,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和呼吸。此外,地膜覆盖还能减少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随雨水流失的量,提高土壤肥力利用率,降低化肥使用量,间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5、提升作物产量与品质
综合上述保温、保水、抑草、保肥的作用,地膜覆盖能为作物创造更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作物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最终实现产量提升。数据显示,地膜覆盖可使玉米、棉花、蔬菜等作物的产量增加10%-30%;同时,稳定的生长环境还能减少作物畸形果、裂果的发生,提升农产品的外观和口感品质。
二、地膜的坏处
1、造成“白色污染”,破坏土壤生态
现在市面上多数地膜为聚乙烯材质,难以在自然环境中降解,若使用后未及时回收,会长期残留在土壤中。残留的地膜会阻断土壤孔隙,影响土壤透气性和透水性,阻碍作物根系生长和对水肥的吸收,导致作物减产;同时,还会破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降低土壤肥力,长期积累会使土壤质量持续下降。据调查,长期使用地膜的农田,土壤地膜残留量可达5-15公斤/亩,严重地区甚至超过20公斤/亩。
2、增加种植成本与回收难度
地膜的购买、铺设需要额外投入成本,且部分地块(如丘陵山地)铺设难度大,需消耗更多人力。更关键的是,地膜使用后的回收过程繁琐,人工回收成本高,且回收效率低,尤其在作物收获后,地膜易与秸秆、土壤混合,难以彻底清理。部分农户因成本问题选择不回收,进一步加剧了土壤污染。
3、可能引发作物病害
在高温高湿地区或雨季,地膜覆盖形成的密闭环境易导致土壤湿度偏高,增加作物根部病害(如根腐病)、真菌病害(如白粉病)的发生风险。若地膜覆盖过严或通风不畅,还可能使作物叶片因高温高湿出现萎蔫、腐烂等问题,反而影响作物生长。
4、长期使用影响土壤可持续性
除了地膜残留的直接危害,长期依赖地膜覆盖还可能导致农户忽视土壤培肥、轮作等可持续管理措施,加剧土壤养分失衡。此外,残留地膜若随农田废弃物进入水体或环境中,还会对水生生态、大气环境造成间接污染,形成“农田-环境”的污染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