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疗仪适合哪些人用
1、患有慢性肺部疾病者,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疾病、肺囊性纤维化、肺动脉高压患者。
2、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尤其是进展期或终末期心衰患者。
3、神经肌肉和胸壁疾病患者,出现呼吸衰竭且无创呼吸机治疗无法纠正缺氧时。
4、存在顽固性呼吸困难的癌症或终末期心肺疾病患者。
5、部分慢性病患者在静息时无缺氧,但活动时出现喘息和低氧
需要注意的是,氧疗只适用于缺氧患者,对于非缺氧呼吸困难者无效。同时,无低氧或仅有轻度低氧(脉搏氧饱和度>93%)的情况,一般不推荐长期氧疗。
二、氧疗仪的正确操作流程
1、操作前准备
操作者需洗手消毒,检查设备电源、湿化罐、鼻塞导管等配件是否齐全且完好。确认湿化罐内加入适量灭菌注射用水至刻度线,避免过满或不足。连接高流量氧疗仪主机与湿化罐,并检查管路是否密闭,无漏气或扭曲。
2、设备启动与参数设置
接通电源后开机,设备自检完成后进入待机模式。根据医嘱设置流量(通常成人30-60 L/min)、氧浓度(21%-100%)、湿化温度(31-37℃)。需注意:流量和氧浓度需逐步调节,避免参数骤变引发患者不适;湿化温度过高可能导致气道灼伤,过低则湿化不足。
3、佩戴鼻塞导管
选择与患者鼻腔大小匹配的鼻塞,轻柔插入鼻孔并固定头带,松紧以能容纳一根手指为宜。确认管路无折叠或受压,避免影响气流输送。指导患者用鼻呼吸,若张口呼吸可能导致氧浓度稀释。
4、治疗中监测与调整
治疗期间需持续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舒适度,同时检查设备参数是否稳定。若患者出现鼻腔干燥、呛咳或胸闷,需检查湿化温度及管路冷凝水是否过多(及时倾倒冷凝水)。如设备报警,需排查电源、管路连接或参数设置问题。
5、治疗结束与设备维护
关闭设备电源,轻柔移除鼻塞导管,协助患者清洁面部。断开管路连接,倒掉湿化罐内余水并清洗,晾干后备用。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设备表面,避免液体进入主机。记录治疗时间、参数及患者反应,供后续参考。
三、氧疗的正确方法
1、面罩吸氧法
可分为开放式和密闭面罩法。开放式是将面罩置于距病人口鼻1~3厘米处,适宜小儿,可无任何不适感。密闭面罩法是将面罩紧密罩于口鼻部并用松紧带固定,适宜较严重缺氧者,吸氧浓度可达40%~50%,感觉较舒适,无粘膜刺激及干吹感觉。但氧耗量较大,存在进食和排痰不便的缺点。
2、鼻塞和鼻导管吸氧法
鼻塞法有单塞和双塞两种:单塞法选用适宜的型号塞于一侧鼻前庭内,并与鼻腔紧密接触(另一侧鼻孔开放),吸气时只进氧气,故吸氧浓度较稳定。双塞法为两个较细小的鼻塞同时置于双侧鼻孔,鼻塞周围尚留有空隙,能同时呼吸空气,病人较舒适,但吸氧浓度不够稳定。鼻导管法是将导管经鼻孔插入鼻腔顶端软腭后部,吸氧浓度恒定,但时间长了会有不适感且易被分泌物堵塞。
3、电子脉冲氧疗法
电子脉冲氧疗法是近年开展的一种新方法,它通过电子脉冲装置可使在吸气期自动送氧,而呼气期又自动停止送氧。这比较符合呼吸的生理状态,又大大节省了氧气。适宜鼻塞、鼻导管和气管内氧疗。
4、机械通气给氧法
即用各种人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时,利用呼吸机上的供氧装置进行氧疗。可根据病情需要调节供氧浓度(21%~100%)。氧疗的氧源一般多用氧气钢瓶,并安装有压力表表明瓶内的储氧量,供氧时安装流量表,根据需要调节氧流量。
5、高压氧治疗
一般时候进入高压氧舱,在高于大气压的氧气压力下吸氧。有时可以在舱外进行高浓度(60%)的吸氧。
四、家庭氧疗的方式
家庭氧疗是指患者在病情稳定后,返回家庭中继续长期吸氧的治疗手段,是纠正缺氧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1、长期氧疗(LTOT)
适用于慢性心肺疾病且出现重度低氧血症的患者,每天氧疗至少15小时。从1升/分吸氧流量起始,递增至患者脉搏氧饱和度>90%,此时可考虑进行血气分析检查,以证实达到静息时动脉血氧分压≥60mmHg的目标。
2、可移动氧疗(AOT)
适用于休息时无低氧,但运动中出现低氧的患者,使用便携氧气装置,在运动和日常活动期间补充氧气。
3、夜间氧疗(NOT)
仅在夜间供氧,白天不供,适用于睡眠时出现低氧血症的患者。存在呼吸衰竭的患者,应同时考虑无创呼吸机治疗。
4、姑息氧疗(POT)
适用于癌症晚期或心肺疾病终末期患者,用氧气缓解顽固性呼吸困难。
5、短脉冲氧疗(SBOT)
指在运动前后进行短时间(一般10-20分钟)间断氧疗。
五、氧疗仪使用注意事项
1、警惕不良反应
氧疗可能产生鼻腔黏膜干燥或出血、面罩或鼻导管周围皮肤压伤或受刺激、吸入性肺不张、高碳酸血症与呼吸抑制、氧中毒等不良反应。
2、用氧安全
氧气虽是安全、不可燃的气体,但能助燃。在家庭氧疗中,应远离热源和明火(至少10米),严禁吸烟,谨慎使用煤气及取暖电器;避免在氧气装置附近使用或放置含酒精物品;停止吸氧时及时关闭氧气;家中要安装烟雾探测器并备用灭火器,以应对突发火灾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