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元紫霄宫 十堰市紫霄宫 紫霄宫
武当山紫霄宫
0
赞数:0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紫霄宫又名太元紫霄宫,始建于明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明永乐皇帝封之为“紫霄福地”,是武当山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庙观建筑群。紫霄宫占地面积约27.4万平方米,殿堂楼阁依山叠砌,包括龙虎殿、十方堂、东配房、西配房、紫霄殿、父母殿、太子岩山门等建筑,前面有三公、五老、大小宝珠、蜡烛、香炉诸峰,右为雷神洞,左有蓬莱第一峰。
武当山紫霄宫基本信息
  • 大门票参考: 15元
  • 开放时间: 08:30~17:00
  • 建议游玩时间: 1~2小时
  •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二批(明)
  • 所在地/隶属: 湖北省 十堰市 丹江口市 武当山紫霄宫村
所在景区
武当山风景区
武当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是武当武术的发源地,被誉为“自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绵亘800里,其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犹如金铸玉琢的宝柱雄峙苍穹,屹立于群峰之巅,环绕其周围的群山,从四面八方向主峰倾斜,形成独特的“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的天然奇观。此外,...
相关景点

地理位置

紫霄宫,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西南部的武当山。紫霄宫坐落在武当山的主峰——天柱峰东北的展旗峰,紫霄宫背依展旗峰,面对照壁、三公、五老、蜡烛峰,右为雷神洞,左为蓬莱峰,近前为禹迹池、宝珠峰等。紫霄宫坐西北朝东南,共有建筑29栋,建筑面积6854平方米。占地面积约274000平方米。建筑对称布局,中轴线上为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构成一组殿堂楼宇、鳞次栉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宫的中部两翼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宫内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建在三层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侧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

主要建筑

紫霄殿

紫霄殿(紫霄大殿)是武当山保存下的唯一的一座重檐歇山式木结构殿堂。这座在中国古建筑中屈指可数的抬梁式大木结构的道教建筑,其结构、布局科学合理,艺术风格协调统一,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独具风貌。紫霄殿大殿面阔进深各五间,高18.3米,阔29.9米,深12米,面积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大木结构,由三层崇台衬托,比例适度,外观协调。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头和斗栱显示明代斗杠的特征。梁架结构用九檀,高宽比为5:2.5,保持宋辽以来的用材比例。殿内金柱斗栱,施井口天花,明间内槽有斗八藻井。明间后部建有刻工精致的石须弥座神龛,神像均出自明人之手。紫霄大殿正中神龛供奉的真武神像,为明代泥塑彩绘贴金,像高4.8米,头戴冕旒,身着帝服,双手捧圭,端坐宝座,为武当山尚存最大泥塑像。

龙虎殿

龙虎殿,殿内中间供奉的神仙是王灵官,为道教里的护法神,王灵官本名王善,相传他有三只眼睛,能分别善恶,惩恶扬善,性情刚直,办事公道,铁面无私。殿内两旁则是青龙白虎泥塑雕像,其怒目圆睁,龇牙咧嘴,身着胄甲,手持戈戟,形象生动传神,使人望而生畏。这两座神像是元代雕刻家刘元一的传世作品,是武当山的泥塑珍品。

父母殿

父母殿俗称荷叶殿,此殿崇台高举,秀雅俏丽,供奉净乐国王明真大帝和善胜皇后琼真上仙。殿后即太子岩,系一天然洞穴略加人工开拓而成的石室。左神龛内供奉的是观音,右神龛内供奉的是三霄娘娘、送子娘娘等。称为百子堂。

碑亭

赑屃驮御碑亭坐落在崇台石台上,亭内的赑屃驮御碑都是用一整块青石雕刻而成,碑高8米,长4米,宽2.5米,重98吨,赑屃驮御碑形体完整,雕刻精细,赑屃驮御碑,俗称“龟驮碑”,赑屃不是龟,它是龙的八子,善负重,皇帝让它来驮圣旨,意在江山稳重。

文物遗存

紫霄宫拥有众多珍贵文物。如紫霄大殿四周,陈列着上百尊元、明、清代铸造的神像和供器,大多为铜铸饰金,琳琅满目。这些文物,是民国初期武当山宫观倒塌时,移置于此。

紫霄殿前有一座约2米高的铁铸香炉,炉身为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所铸,炉顶为明正德十年(1515年)铸造,炉上还刻有三个“卍”字。此字读“万”音,意为“吉祥云海相”,在佛教造像中也时有运用。赑屃亭内耸立巨大之圣旨碑(明永乐刻石)。

紫霄宫还珍藏着一部《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共三卷,为明正统五年(1440年)由翰林院手抄金字,纸为泥青简。历时500多年,仍崭新如初,金光闪耀。1982年,武当山出土的一条金龙,为明建文元年(1399年)湘王朱柏所造,长11.5厘米,高5.2厘米,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武当山沿途宫观,都是文物宝库。这里众多的塑像、法器、几案、供具、经书、碑碣,都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研究中国道历史,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建设沿革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始建紫霄宫,名“元圣紫霄宫”。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扩修。

明永乐十年(1412年),重修,题额“太玄紫霄宫”。

永乐十一年(1413年),刻御碑亭左御碑,额题“圣旨”,内容为禁止外人扰乱道场法律文告。同年,明成祖朱棣重建武当山,紫霄宫是重点修建宫殿之一,并重建主体建筑紫霄大殿。

永乐十六年(1418年),刻御碑亭右御碑,额篆“御制大岳太和山道宫之碑”,记敕建武当山事。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扩建。

清嘉庆八年至二十五年(1803—1820年)大修,之后历代对其进行了大小十余次维修。

买购网原创图片,未经许可不能转载,版权声明 反馈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9640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