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炉峰禅寺 炉峰禅寺 天柱精舍 天柱山寺
绍兴炉峰禅寺
0
赞数:0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炉峰禅寺古称天柱精舍、天柱山寺,又叫南天竺,以观音道场闻名遐迩,南朝宋年间就已存在,有“越中佛国”、“天竺胜境”之称。重建炉峰禅寺地广百亩,建筑面积二万多平方米,山下有大雄宝殿、天王殿、三门殿、钟鼓楼、报恩堂、会贤楼、方丈院、藏经楼、放生池等建筑,山腰有四面观音殿(见心观音殿)、焚香房,山顶有观音宝殿、三圣佛殿、大悲楼、签房、僧寮、客堂等。
绍兴炉峰禅寺基本信息
  • 大门票参考: 15元,特别门票100元
  • 开放时间: 5:00~17:00
  • 所在地/隶属: 浙江省 绍兴市 越城区 南郊会稽山香炉峰
所在景区
绍兴会稽山风景区
会稽山风景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市区东南,距市中心6公里。景区因大禹治水在此会诸侯,计功行赏而得名,成为中华文明象征。景区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区内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会稽山风景区,是以历史文化、地方风情为特色,融自然山水风光于一体的风景区,也是...

简介

炉峰禅寺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区东南4公里的会稽山香炉峰,与大禹陵毗邻,古称天柱精舍、天柱山寺,又叫南天竺,以观音道场闻名遐迩,有“越中佛国”、“天竺胜境”之称。 香炉峰旧有观音峰观音殿等遗址。历史上,香炉峰寺院屡经兴废。宋代,寺院供奉玉雕观音像,始称“南天竺”,王十朋、陆游等曾入寺瞻仰,留下诗篇。明时,寺院一度为比丘尼修持之所。清代,寺院又称“螺庵”,因寺前巨石环抱,直竖似炉,逆旋如螺,故名。光绪七年(1881年),寺宇重建。1990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炉峰禅寺”额。

炉峰禅寺是浙江省第二批五星级宗教活动场所。

主要景点

护法殿

护法殿,又称五路财神殿,位于会稽山香炉峰山腰的四面观音殿之南,四周层峦叠嶂,相邻有龙泉、龙门、经幢、金惠亭、普济桥、祖师舍利塔和“琉璃世界、天柱福地”石刻等景点。炉峰禅寺护法殿正中供奉的是正财神赵公明。护法殿上的正财神赵公明塑像,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钢鞭,脚踏黑虎,神态庄严。赵公明圣像左右分列麒麟、貔貅、光明灯,两壁雕绘“百子送福”、“马到成功”图案和如意瓶、聚宝盆、金钱、元宝等饰物。赵公明圣像后的照壁,是一幅大型的浮雕作品,上镌百只蝙蝠,百只梅花鹿和篆文百“寿”,象征福、禄、寿三星高照,惟妙惟肖,璀璨眩目。四位偏财神雄踞护法殿的东、西、南、北,分别称为:招财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进宝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

宛委山

宛委山位于香炉峰北面。。据《史记·封禅书》载“禹封泰山,禅会稽”,所谓“禅”就是召集诸侯共同祭祀国土之神,借以建立统一的政权国家。宛委山南麓就是当时夏禹齐集诸侯祭祀天神的地方,相传禹治水获取金简玉字的“石篑”、“禹穴”也都在宛委山中。宛委山最高点海拔278米,陡峻秀丽。从山麓到山顶的直线距离只有500米,而高差却达200米以上,整座山体的坡度也都在70°以上。

香炉峰

香炉峰为会稽山诸峰之一,因山势挺立,形如柱石,亦名天柱山。香炉峰高354米,为绍兴城南第一高峰,顶上巨石突兀,仅数十米见方,形似带盖的香炉,由此得名。每逢云雨天气,薄雾迷朦,祥霭缭绕,若炉生烟,氤氲不绝,形成“炉峰烟雨”。

旧时,香炉峰西为山阴,东为会稽,属两县交界之地;北眺古越城墙,南接绵延群山。峰峦四周,有阳明洞天、若耶福地、石帆天街、弥勒岩、升仙台等古迹。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长20余米,高5米,在黑黝黝的岩壁上刻着红漆复描的“般若波罗密心经”全文,每字一尺见方。摩崖面临深不可测的陡壁,只有一条从岩壁下凿出的稍微倾斜的小道顶托在左侧峭岩之上,只有一手紧贴右面摩崖石壁,才能在狭窄的石径上缓步行走。现摩崖题刻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前半部为越中书法名家徐生翁所书,后半部遭损经人补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文化历史

香炉峰最初建寺具体年代尚无法考证。唐代,诗人东游越中,谒大禹陵庙、游若耶溪云门寺者,多登炉峰览胜。白居易登炉峰赞曰:“石凹仙药臼,峰峭佛香炉”。诗僧灵澈曾住戒山寺,在宣州开元寺圆寂后,门人迁归越中,建塔于天柱山麓;诗僧灵澈晚年曾住戒山寺,在宣州开元寺圆寂后,门人迁归越中,建塔于天柱山麓。宋时,有僧供奉观音像于寺,香火日盛,时人称为“南天竺”,与城中蕺山北天竺相呼应,王十朋、陆游等曾游香炉峰并到寺瞻仰,留下讴歌诗篇。

佛教在中国最初的传播,是与译经密切联系的,而最早的译经者多为西域来华的僧人,安世高就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是他首先译介了印度小乘佛教禅类的经典。安世高为东汉时西域安息国王正后太子,幼时以孝行闻名,聪敏好学,深知世间疾苦,精通各国典籍、天文地理。他承继大统才一年,便将王位禅让叔父,出家修行,云游各地。汉桓帝(147年一167年)年间,安世高只身东来,在中原弘法译经,历二十年之久。汉灵帝末年,中原动乱,安世高南下庐山、广州,辗转来到会稽。佛教在绍兴的传播始于“安世高入会稽”,并被有关专家认定是佛教在中国南方传播之肇端。从安世高入会稽到南朝,绍兴的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由于晋室南迁、名士荟萃和汉传佛教的广泛传播,会稽高僧云集,儒佛合流,学派林立,成为与建康(南京)并列的我国南方两大佛教中心之一。白居易曾说,“夫有非常之境,然后有非常之人栖焉”,指的就是绍兴一带。明、清间为比丘尼修持之所,称螺庵。因峰前巨石环抱,直竖似炉,旋折如螺,故有此名。邑人张汝霖《香炉峰》诗中有“松盘佛顶巢刍尼,藤挂袈裟生简子”句。咸丰(1851年—1861年)年间,在北坡建四面观音殿;光绪七年(1881年),重建峰顶殿宇,复称南天竺。在此期间,山脊摩崖上相继题刻“云门”、“海上飞来”、“门对浙江潮”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多处。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6553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