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鲶
0 赞数:0 #鱼类动物#
鳗鲶(学名:Plotosus lineatus),别名线纹鳗鲶、坑鳒、海塘虱,为鳗鲶科鳗鲶属的一种鱼类,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海域,常群体生活于礁穴、河口海域、开放性沿海,遇有外敌,常形成球状,称之“鲶球”,以求保护。鳗鲶体长可达20厘米,鱼体呈长条形,头部略平扁,腹部圆,后半部侧扁,尾尖如鳗尾;吻部略尖,口部附近具有四对须;体表无鳞,体背侧棕灰色,体侧中央有两条黄色纵带,奇鳍之外缘黑色。鳗鲶的背鳍及胸鳍之第一根为具毒腺之硬棘,其毒刺所分泌的毒液含有鳗鲶神经毒和鳗鲶溶血毒,一旦被刺到,会引起长达数十小时抽痛、痉挛及痳痹等症状,甚至引起破伤风。
  • 中文学名: 鳗鲶
  • 拉丁学名: Plotosus lineatus
  • 英文名: Striped eel catfish
  • 别称: 线纹鳗鲶,坑鳒,海塘虱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 纲: 硬骨鱼纲
  • 亚纲: 辐鳍亚纲
  • 目: 鲇形目
  • 科: 鳗鲶科
  • 亚科: 鳗鲶亚科
  • 属: 鳗鲶属
  • 种: 鳗鲶
  • 分布区域: 印度太平洋区,包括东非
详细介绍 PROFILE +

生长与分布

鳗鲶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热带海域,包括东非、红海、萨摩亚、韩国、日本、南海、澳洲、罗得豪岛等海域。

形态及特征

鳗鲶体长可达20厘米。鱼体延长,头部略平扁,腹部圆,后半部侧扁,尾尖如鳗尾。头中大,吻部略尖,口部附近具有四对须。体表无鳞。第一背鳍短,前有坚强之硬棘;第二背鳍起于胸鳍基底后方并与臀鳍、尾鳍连续相接,皆为软条;胸鳍位头部正后方,上缘具数枚锐利的硬棘。背鳍及胸鳍之第一根为具毒腺之硬棘,其毒刺所分泌的毒液含有鳗鲶神经毒和鳗鲶溶血毒,一旦被刺到,会引起长达数十小时抽痛、痉挛及痳痹等症状,甚至引起破伤风。体背侧棕灰色,体侧中央有两条黄色纵带,奇鳍之外缘黑色。

生活习性

鳗鲶常群体生活于礁穴、河口海域、开放性沿海,遇有外敌,常形成球状,称之“鲶球”,以求保护。鳗鲶背鳍及胸鳍之硬棘呈锯齿状并有毒腺,故被剌伤时会极疼痛,为危险鱼类。夜习性,以小型鱼虾为食。

价值及其他

采收

常用定置网或底拖网所捕获。常混合于刚上岸的鱼货中,此鱼离水经久不死,在拣取时注意防止鳍棘刺伤中毒。

陆地捕食行为

鳗鲶与大多数鱼类一样都是通过将水吸入口中带入食物的方式进食的。然而生活在热带非洲加蓬及其他地区沼泽中的鳗鲶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它们能够捕食到生活在陆地上的昆虫。

而这种鱼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它们将自己的脖子曲起来以便使嘴能够向下伸出,然后牢牢地抓住猎物——这种方法也许早在数亿年前,当它们首次从水中来到陆地觅食时就学会了。

该发现报告的撰写人、比利时的博士研究生山姆·凡·华生伯格说:“对于鱼类而言,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凡·华生伯格先生是专门研究鱼类的进食机制的,他最初对这种鱼粗大的颚部肌肉非常感兴趣。他们将一些鱼的肚子破开,并对鱼胃里的食物内容进行研究才发现,里面竟然装满了甲虫。

于是,他们开始怀疑这种鳗鲶在空气中也能像在水中一样呼吸。并且尽管还没有关于它们上岸行为的报告,但他们还是猜测它能够到达陆地捕捉到这些甲虫。凡·华生伯格先生说:“我相信这种动物主要是在夜间捕食,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不曾看到它们的行为的。”

不过研究者可以在实验室中观察到它们的行为。这种鱼没有鳍,它们扭动自己15英寸长的躯体上到岸边,昂起头,用长长的尾巴保持稳定,然后拱起脖子使嘴能够向下。它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捕捉到地面上的昆虫的。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9422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词条所在榜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