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位于黑森州)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
1776年,作为枢密公使馆参赞开始为萨克森-魏玛-埃森纳赫公国服务,并获得了更多的政治任务。
1779年,被提升为枢密顾问。他接受比他年轻8岁的大公卡尔·奥古斯特的让他在微型小国魏玛任职的建议是为了进行政治上的改革。
1784年,在人类的颅骨旁发现了颚间骨。虽然法国科学家魏克·达苏在此之前四年就已经发现,但其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
1786年6月,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陆续完成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写了《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节。
1788年,回到魏玛后只任剧院监督,政治上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
1794年,随着欧洲民主、民族运动的高涨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他的思想和创作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飞跃,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
1798年,写下了哀歌“植物的变形”。
1817年,开始写作“我的植物学研究的历史”,创办“谈自然科学,特别是形态学”杂志。
1827年至1829年间,写了14首题名为《中德四季晨昏吟咏》的抒情诗,抒发了他对东方古国的憧憬。
1832年3月22日,病逝。
《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威廉·迈斯特》《亲和力》《铁手骑士》《迷娘曲》《歌德自传》《植物变形记》《哀格蒙特》《在陶里斯的伊菲革涅亚》等
歌德对世界文学影响巨大。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8种语言,是各国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德通晓多种语言,熟悉欧洲国家各历史时代的文学作品和形式,他翻译、戏仿或用这些作品的风格写作。《浮士德》简直是欧洲文学传统的汇集。歌德还对世界各地的民歌有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搜集欧洲主流之外的作品。他参与“世界文学”的最突出的例子是两本诗集《西东诗集》和《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前者受波斯诗人哈菲兹影响,后者受中国戏剧和小说影响。歌德希望借文化了解来提高宽容度,他的“世界文学”应该称之为“跨文化交流”,指一系列的全球对话和交换。在这些对话和交换中,不同文化的共性日趋明显,个性却也并未被抹杀。歌德通过广泛的学术阅读、文本翻译来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并宽容地对待这些观点,平静地接受或忽略它们。歌德赞同康德艺术和科学相互启发的观点。他的科学实践以及“世界文学”实践都是为了寻找一切生命体在不同中体现出的统一和和谐。
歌德作品传入中国大概是在戊戌前后。1922年,郭沫若全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正式出版,其后他又陆续译出《浮士德》。值得一提的是,歌德的作品对中国启蒙运动发挥过积极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德文化交流的发展,歌德及其作品像一颗闪烁的明星,在中国放射出愈加灿烂的光芒。20世纪30年代《浮士德》已走进大学课堂,在有的学校开设的“西洋名著选读”课上被研读。到抗战爆发前夕,短短十几年,歌德的主要作品除《威廉·曼斯特的漫游时代》和《亲和力》两部长篇未译外,几乎全有了中文译本。歌德在中国的流行程度可见一斑。
恩格斯说过:“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恩格斯甚至曾经把歌德和黑格尔并提,给予高度的评价,称“歌德和黑格尔各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哲学家黑格尔对歌德的思路有着及其深刻的理解,他准确地指出,“歌德的初始现象并不已经意味着一种理念,而是意味着一种精神——感性的本质,在纯粹的本质概念和感性世界的偶然现象之间进行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