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译制片
0 赞数:0 #电影之最#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是《普通一兵》。建国初期,外国电影渐渐进入国内。但碍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人们常在观看时听不懂台词,导致理解不了电影主题。为解决这一问题,1948年9月,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正式成立翻版组,开创了我国译制事业的先河,并于1949年5月完成了译制片领域《普通一兵》。
详细介绍 PROFILE +

把外国电影翻译成本国语言,再借助配音演员的声音把电影中人物的对白变成本国语言,就称为译制片。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译制片。例如美国对外国影片就一律采取打英文字幕的方法,并不进行语言的转换。

外国电影传入中国后,语言的障碍不久就开始出现。尤其是有声片的问世,给中国观众观看外国电影带来很大的麻烦。当时观众看外国电影主要是通过幻灯字幕、说明书或是现场解说员的解说来大致了解影片的内容;同时也有个别影院安装了“译意风”,可以进行同步翻译。这是解放前城市影院放映外国电影的普遍方式。1945年以后,东北解放区开始放映前苏联电影,语言上的障碍也是通过同样的方法来解决的。

1948年,为了消除这种语言上的障碍,经东北电影制片厂(后长春电影制片厂)与苏联影片输出公司驻东北代表处协商,由该公司提供一部影片交由东影厂试验译制成汉语。这就是中国的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

《普通一兵》是一部表现苏联士兵在卫国战争中英勇献身精神的影片。而承担将其译制成汉语任务的则是一群完全没有经验的门外汉。他们来自东北解放区的各个文艺团体。其中部队文工团员出身的话剧演员袁乃晨担当了中国第一部译制片导演的重任。剧本翻译是孟广钧、徐立群,主要配音演员为群众演员张玉昆和吴静。著名演员凌元担任剧务工作。这些译制片的开拓者们反复尝试,甚至想出了很多土方法,终于在8个月后完成了译制工作。同时,他们也为译制片积累了最初的经验。例如影片中苏联红军冲锋时高呼“乌拉”(万岁),但中文的“万岁”却无法与人物的口型吻合。最终,他们想出了用“冲啊”来替代。

《普通一兵》的译制成功推动了译制片的迅速发展,继东影译制片成功之后,上海电影制片厂也开始了译制片的工作。从1950年到1953年,4年间中国共引进和译制了180余部外国电影(基本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影片),不少著名的故事片导演和演员也参加了外国电影的译制工作。它们为当时由于抗美援朝等原因,在市场上清除美英影片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5395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