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学译英文版小说《月亮宝石》。
1979年,为有关单位翻译《世界百科全书》插图部分资料。
1983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4月,翻译的《海边诊所》出版。
1983年,调山东聊城地区文联创作室;同年,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她先后学会四种外语,翻译《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和《小米勒旅行记》等;创作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她还有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窗口》《生命的追问》。
1984年,翻译出版英国女作家安妮·迪格比的小说《丽贝卡在新学校》。
1990年,翻译出版美国作家诺顿·加斯特的小说《小米勒旅行记》。
1998年,与丈夫共同翻译出版美国作家拉尔夫·赫尔菲的小说《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
2002年,推出长篇小说《绝顶》,被誉为其高峰之作。
2003年,与丈夫翻译出版英国作家亚当·菲利普斯的小说《达尔文的蚯蚓》。
2004年,出版散文集《美丽的英语》。
2007年5月,应邀到德国班贝格做一年的访问学者,回国后,将她的所见、所闻、所感做的详细的记录进行整理,编写为《我的德国笔记》;访学期间,创作长篇小说《天长地久》。
2010年,推出新译作《一只旧箱子》,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轮椅上的梦》《鸿雁快快飞》《绝顶》《我的德国笔记》
《走吧,莫: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小米勒旅行记》《丽贝卡在新学校》《海边诊所》
1992年,获得中国作协庄重文学奖。
1994年,获得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奖长篇小说一等奖。
1997年,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1998年,获得第二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
1999年,获得第四届外国文学作品优秀图书奖。
1999年,获得第三届优秀妇女读物奖。
2002年,凭借《绝顶》先后获得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评)
张海迪精神是改革开放之初,指引一代青年人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的“雾海里的航标灯”,为一度迷茫的人们指明了为人民服务的前进方向。张海迪精神,至今仍然是指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南,我们仍然需要发扬张海迪精神。(中共沈阳市委党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