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
0 赞数:0 #文人#
 发布词条  
冯友兰(1895年-1990年),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人,中国当代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提出“理在事先”的形而上学框架和“人生四境界说”,将传统儒学与西方理性主义结合,为现代中国哲学开辟新路径。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
  • 中文名: 冯友兰
  • 外文名: Fung Yulan
  • 出生日期: 1895年12月04日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地: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
  • 去世日期: 1990年11月26日
  • 职业职位: 哲学家,教育家
  • 主要成就: 获得“儒莲奖”,成为“儒莲奖”设立一百多年来,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详细介绍 PROFILE +

主要经历

1912年冬,考入上海第二中学,所有课程都采用英文原著作教材,其中有位教师还将一本耶芳斯的《逻辑学纲要》当作英文读本。正因如此,对形式逻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由此而引起了对哲学的兴趣。

1918年秋,任河南第一工业学校语文修身教员。在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适逢胡适和梁漱溟二人先后来到北京大学任教,幸逢其会,受益匪浅,对其以后研究中西哲学,尤其是思考中西文化之关系启迪甚深。

1919年初,写诗《一九一九年夜过黄河铁桥》。

1921年,在《新潮》杂志发表《柏格森的哲学方法》《与印度泰戈尔谈话(东西文明之比较)》等文。

1923年,创作《柏格森的哲学方法》和《心力》两篇文章,向国内思想界介绍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同时,他用柏格森的哲学观点写成了《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一文。

1924年,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结合起来。

1931年、1934年,分别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7年,发表《哲学与逻辑》《论民族哲学》等文章,创作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

从1939年-1946年7年间,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1946年5月,为西南联大纪念碑撰写了碑文。碑文气势磅礴,旨正意远,文采横溢,旅美史学家何炳棣称其为二十世纪的一篇雄文。

1948年,当选为南京中央研究院院士,并被选为院士会议评议会委员。

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曾写诗词《沁园春 四川参观》。

1976年,写作《孔老二的“拨”与走资派的“扭”》等文。

1980年-1989年,完成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

1981年,以86岁高龄口述完成的《三松堂自序》。

主要作品

《人生哲学》《中国哲学史》《一种人生观》《新理学》《新事论》《新知言》《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集》《论孔丘》《冯友兰集》《贞元六书》《觉解人生》《三松堂全集》等

贡献影响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对中国学术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诸多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伟大学者。

他的《中国哲学史》是继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后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表了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此书被冯的美国学生卜德译成英文,成为现今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在这部巨著中,他自称为“释古派”而与胡适的“疑古派”相区别。他着力论证了儒家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正统地位。这为他后来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积累了思想材料,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1990年7月,冯友兰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全部完成。冯友兰说这部书“不仅是过去的历史的叙述,而是未来的哲学的营养。这部中国哲学史著作,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奠定了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基础,在中国哲学由近代走向现代的发展历程中,是一座里程碑。他高度提炼总结了两个观点,一是从中国哲学的传统看哲学的性质及其作用,二是从中国哲学的传统看世界哲学的未来。“冯友兰是近代以来中国能够建立自己体系的少数几个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冯友兰是一位爱国者,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享誉世界。“

获奖记录

1949年,获得“儒莲奖”。

人物评价

季羡林:芝生先生走过了95年的漫长的人生道路,95岁几乎等于一个世纪。自从公元建立后,至今还不到二十个世纪。芝生先生活了公元的二十分之一,时间够长的了。他一生经历了清代、民国、洪宪、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抗日战争,一直迎来了解放。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有阳关大道,也有独木小桥,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然而芝生先生以他那奇特的乐观精神和适应能力,不断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忠诚于自己的学术事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终于走完了人生长途。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我们可以说他是晚节善终,大节不亏。他走了一条中国老知识分子应该走的道路。在他身上,我们是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的。

胡适:“天下蠢人恐无出芝生右者”。

朴槿惠: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

李慎之:“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如果中国人因为有严复而知有西方学术,外国人因为有冯友兰而知有中国哲学”,这大概不会是夸张。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文坛那些人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