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
0 赞数:0 #科学家#
 发布词条  
于敏(1926年-2019年),河北宁河县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毕生致力于核武器研制与国防科技事业。在极端条件下带领团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提出“于敏构型”构建中国特色核武器设计体系;主导的氢弹理论研究填补中国原子核理论空白,在二代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弹研发中突破裂变材料压紧、中子注入等核心技术,推动中国核武器技术迈入国际先进水平。
  • 中文名: 于敏
  • 别号名称: 于慜(原名)
  • 出生日期: 1926年08月16日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地: 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
  • 去世日期: 2019年01月16日
  • 职业职位: 核物理学家
  • 主要成就: 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和国勋章等
详细介绍 PROFILE +

主要经历

1951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

195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同年,任原子核理论组组长。

1961年,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探索任务。

1965年,任理论部副主任,后历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顾问、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1966年,完成氢弹原理试验,掌握了氢弹原理。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沙漠腹地爆炸成功。

1969年,带领团队来到了绵阳深山里,开启了核武器研究新征程。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核武器理论研究所所长,负责突破第二代核武器原理工作。后成功突破新型初级小型化原理,成功研制出第二代核武器。

1988年,在其指挥下中子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至此,中国核武器设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世纪90年代,投身“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将其视为未来核武器物理研究的潜在方向。

1999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勋章,也正是在这一天,他们这些功勋科学家隐藏近30年的身份才真正解密,重回公众视野。

2019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主要作品

《原子核理论讲义》《于敏论文集》

贡献影响

20世纪50年代,于敏率先开展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20世纪60年代起,投身于中国核武器事业,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在氢弹突破中,组织领导攻关小组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带领科研队伍完成了核装置的理论设计,并定型为中国第一代核武器。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国防高科技项目尤其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起,开创了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等领域的研究,引领中国相关研究进入新阶段。

在核武器小型化突破中,于敏领导突破了气态引爆弹(初级)原理和高比威力次级原理。作为小型化关键的气态引爆弹主要负责人,主持研究并解决了裂变材料的压紧、中子注入及其增殖规律、氘氚点火燃烧规律、轻重介质混合对聚变的影响、高能中子裂变反馈规律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提出了加大两个关键环节设计裕量的具体措施。气态引爆弹的研制成功,为中国第二代核武器的研制奠定了可靠基础。

在核武器发展战略中,于敏与邓稼先提出了“加快核试验进程”建议。建议书提前规划了中国核试验的部署,使党中央做出果断决策,为中国争取了宝贵的10年核试验时间,为提升中国核武器水平、推动核武器装备部队并形成战斗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前瞻性作用。针对禁核试,提出了以精密实验室实验等几个方面支撑禁核试后武器研究的设想,该建议被采纳并演化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四大支柱,是中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获奖记录

198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1985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87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4年,获得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中国杰出科学家”奖。

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4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5年,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2015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14年度十大人物。

2019年,获得共和国勋章。

人物评价

于敏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为氢弹突破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中国核武器发展做出了显著成就。于敏一生胸怀赤子之心,理想信念坚定,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敢为人先,崇尚实干;他的一生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国防强大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德将永远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中国科学院 评)

于敏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从不说假话。(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邓稼先 评)

于敏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使中国原子核理论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钱三强 评)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文坛那些人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