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科大学是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是河北省人民政府、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共建大学。初名北洋医学堂,1894年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于天津创办,191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49年4月更名为河北医学院;1995年,原河北医学院、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为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河北中医学院恢复独立建制;2016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正式签署共建河北医科大学协议。
学校秉承“崇德、敬业、谨严、创新”的优良校风,已成为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科大学。学位授权学科已经覆盖了生物学、基础医学、法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口腔医学、护理学、医学技术学等。学校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医学教育体系。建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生物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国家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法医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多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不仅是河北省的医学教育、医疗救治中心,也是河北省的医学研究中心。已建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新型智库、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学校获批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获评2021年度河北省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示范单位。此外,学校及附属医院还承办编辑出版了多种国家级及省级学术刊物。
1894年清政府批准,李鸿章在天津创建的北洋医学堂;
1912年,改称北洋医学校;
1913年,更名直隶公立医学专门学校;
1915年,直隶公立医学专门学校由天津迁往保定;
1921年医专、农专、高师、法政合并成立河北大学,直隶公立医学专门学校改称河北大学医科;
1932年河北大学医科独立建院,称河北省立医学院;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被迫停办,共停止招生9年;
1946年1月河北省立医学院在保定复校,同年开始招生复校后的第一届学生;
1947年,河北省立医学院暂由保定迁往天津继续办学;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同年4月改称河北医学院;
1952年,河北医学院由天津迁回保定;
1958年,河北医学院由保定迁到石家庄;
1970年,天津中医学院并入河北医学院,改称河北新医大学;
1979年河北新医大学恢复河北医学院名称(中医系独立建院名为河北中医学院);
1949年成立的鞍山卫生学校,后改为鞍钢卫生学校、华山冶金医学专科学校,1988年迁至石家庄更名为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995年5月,河北医学院、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石家庄卫生学校并入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4月,河北中医学院恢复独立建制,从河北医科大学分离。)
2013年河北中医学院分离后,学校仍称河北医科大学。
2016年,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河北省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共建河北医科大学协议。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5年6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