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宗乾隆帝
0 赞数:0 #皇帝#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期间使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在位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重视水利建设,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
  • 中文名: 爱新觉罗·弘历
  • 别号名称: 十全老人、和硕宝亲王、清高宗、乾隆皇帝
  • 出生日期: 1711年09月25日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满族
  • 出生地: 北京雍亲王府东书院(今雍和宫)
  • 星座: 天秤座
  • 生肖:
  • 去世日期: 1799年02月07日
  • 职业职位: 皇帝
  • 主要成就: 清朝达到全盛、开创十全武功、内外宾服
详细介绍 PROFILE +

主要经历

康熙五十年(1711年),农历八月十三日生。清世宗雍正皇帝第四子,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自小受祖父康熙皇帝的钟爱,养之宫中。

雍正元年(1723年),世宗即密建其为皇储。

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为和硕宝亲王。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即位,年号乾隆。即位初,屡次用兵湘、黔,推行"改土归流",限制土司势力。

乾隆六年(1741年),首次举行木兰秋狝典礼。奉崇庆皇太后至避暑山庄,免除所经过地区额赋之十分之三,减行围所经过州县额赋,岁以为常。

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十四年春,平定了大小金川。

乾隆二十年(1755年)平定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内讧,剪除达瓦齐割据势力。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平定卫拉特蒙古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叛乱。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平大小和卓叛乱。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两路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统治。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遣副都统扎拉丰阿率兵拆毁沙俄先前于准噶尔地所筑的全部设施,消除其威胁。规定每年派兵至格尔必齐(今属俄罗斯)及额尔古讷河(在今黑龙江省与俄罗斯交界处)一带边界巡逻。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派军入缅,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遣大学士傅恒督师1.3万余人再入缅甸,交战数月,迫缅王猛驳请和。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命伊犁将军伊勒图接待安置自俄罗斯额济勒河(伏尔加河)回归的土尔扈特部。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遂命废两金川土司制,设厅委官管辖。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到五十二年,派兵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应安南(今越南北部)国王黎维祁之请,入安南平定内讧。同年,廓尔喀(今尼泊尔)军进攻中国西藏,命理藩院侍郎巴忠等率军援藏。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尔喀军再次进攻西藏,命福康安为大将军统兵1.3万余抗击,次年将廓尔喀军逐出藏境,乘胜追入廓境,迫廓尔喀言和。

乾隆六十年(1795年),湘黔苗民起义爆发,至嘉庆二年(1797年)平定。九月三日,御勤政殿,宣示建储密旨,立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定明年归政,改为嘉庆元年。

嘉庆四年(1799年2月7日),于养心殿逝世,终年八十九岁。

主要作品

文集

《乐善堂全集》、《御制诗集》、《御制文集》《乾隆御稿》等

诗词

《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泛月》、《紫光阁阅武举射》、《淑清院》、《显通寺恭依皇祖元韵》、《阅马》、《阅古楼》、《姜女祠》、《响屧廊》、《赐沈德潜》、《高其佩指头画虎》、《题四面云山亭子》、《检近稿偶志》、《杜诗》等

书画

《敬胜斋法帖》、《寿星竹轴》、《寿星轴》、《法藏寺盘龙松轴》、《仿沈周月兔轴》、《岁朝图轴》、《岁朝图并新正重华宫诗轴》等

执政举措

政治

宽严相济、完善中央制度、善于官员驾驭、整顿吏治、严惩贪腐。

经济

重视农业、实行恤商政策。

文化

编辑典籍、博学鸿词科、兴文字狱、维护满俗。

社会

普免钱粮、灾赈制度、兴修水利。

外交

建立朝贡体系、实行闭关锁国。

人物评价

蔡东藩:却说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多福多寿多男子,把人生荣华富贵的际遇,没一事不做到,没一件不享到。

吕思勉:清朝的衰机,可说是起于乾隆之世的。高宗性本奢侈,在位时六次南巡,耗费无艺。中岁后又任用和珅,贪渎为古今所无。官吏都不得不剥民以奉之,上司诛求于下属,下属虐取于人民,于是吏治大坏。

萧一山:在位六十年,武功文治,堪称极盛,于时海宇清宴,民物雍熙。在有清二百六十余年中,固属绝无仅有之时代,即在我国历史上,亦可以媲美汉唐,光延史册。

郑天挺:乾隆帝是一个颇有政治抱负、很有作为的人。他处处以乃祖康熙帝为榜样,乾纲独断,事必躬亲,大半生勤于政事……这种勤于政事的精神,同前明许多皇帝的高拱深居、万事不理,是一个鲜明的对照。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6974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