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是日本全国性报纸之一。其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1872年2月21日在东京创刊的《东京日日新闻》和1888年创办的《大阪每日新闻》。1911年后者兼并前者,仍以各自的名称在两地分别出版。之后几经合并,1943年元旦起统一采用《每日新闻》作为报名,由株式会社毎日新闻社(The Mainichi Newspapers Co., Ltd.)出版。官方公布发行数量为393万份。报纸的口号为“争论之下,真理显现”。
《每日新闻》原来的读者对象是农民,后转为争取市民读者。原来市场的消失和新市场的拥挤,使得这家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发行量第一的报纸遇到了较多的困难。该报1918年实行股份公司制。与《朝日》和《读卖》在国内同样地点设有4个总社,国外有两个总局(华盛顿、伦敦)。该报早晚刊合计发行550万份。共有记者和编辑1200多人。作为媒介集团的”每日“公司,出版一系列其他报纸,杂志和书籍,拥有许多企业。
1872年《东京日日新闻》在东京浅草创刊。
1875年东京日日新闻推出送报到府服务。1876年报社向三井物产公司承包了《中外物价新报》的印刷发行业务
1882年《日本立宪政党新闻》创刊。在1885年改名为《大阪日报》。
之后又在1888年改为《大阪毎日新闻》
1906年大阪毎日新闻社并购东京的《电报新闻》,改名为《每日电报》后进军东京市场。
1911年 大阪毎日新闻社和日报社合并。(《东京日日新闻》、《大阪毎日新闻》的标题则不变。)发行量较大的《每日电报》合并了《东京日日新闻》(并继承了东京日日新闻的“樱花图案”底纹。)
1936年 《东京日日新闻》与《时事新报》合作。
1943年 将东日本和西日本不同的报名一起改为《每日新闻》。
1951年 名古屋的中部分公司升格为中部总公司。报纸重新在名古屋发行。
1959年 成立位在札幌的北海道分公司。报纸开始在北海道发行。
1965年 西部总公司从北九州市门司区搬迁至小仓北区的“毎日西部会馆”。
1966年 东京总公司从有乐町搬迁到竹桥。1971年3月12日 西部总公司发生印刷用机器大火,共损失八台轮转机。
1972年 发生与“冲绳归还密约”相关的“外务省机密漏泄事件”(后被称为“西山事件”)。同年,创刊100年。
1976年 开设“记者之眼”(记者の目)专栏。
1977年 整顿负债的旧公司(株式会社每日),并和负责一般业务的新公司(株式会社每日新闻社)分开,以“新旧分离”的方式重建公司。商业登记上的总公司从大阪迁往东京。
1985年 终止将新旧两个公司合并再建的计划。
1992年 大阪总公司从堂岛搬迁到西梅田。
2002年 创刊130周年。
2003年 中部总公司迁入在名古屋站前的新大楼(与丰田汽车(TOYOTA)一起)。
2022年 创刊150周年。
2023年5月10日,驻日本大使吴江浩会见每日新闻社社长松木健。
现行报纸题字是从1991年11月开始使用,采用的字体为粗宋体,报纸题字底纹颜色为蓝色。上方为每日新闻社的社徽“每日之眼”(毎日の目)以及该报纸的英文名“Mainichi”,下方是“每日新闻”4个宋体大字。
2015年1月25日上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日本广播协会电视节目中表示,将于二战结束70周年发表的“安倍谈话”不会原封不动地沿用“村山谈话”中“殖民统治”“侵略”等关键措辞,而是表达安倍政权对二战结束70周年的认识和思考。节目播出后,日本主要政党党首立刻提出批评和质疑。此外,日本主流媒体也于27日纷纷发表社论,言辞中除了担忧安倍此举将架空“村山谈话”之外,更多的是敦促安倍正视侵略和殖民地统治历史,强调唯有在二战结束70周年谈话中对“殖民地统治和侵略”进行“反省”与“道歉”,才能算是继承“村山谈话”。
《每日新闻》27日的社论建议安倍做出明智选择。社论称,“村山谈话”已成为日本的外交财富,删除关键措辞的谈话将损害日本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社论还指出,二战结束70周年谈话本就应包含对战后的概括与对未来的展望等内容,这与反省过去侵略历史并不矛盾。“村山谈话”经内阁会议通过后,此后的历任日本内阁全都继承。“村山谈话”已成为日本政府的公开见解,一直支撑着21世纪的日本亚洲外交。社论希望安倍在继承该谈话的同时,力促其成为全体日本国民的历史认识。社论最后称,谈话并不是安倍个人的事,只有在传递“村山谈话”原意的基础上,才能发出与二战结束70周年历史意义相符合的信息。
东京总部 东京都千代田区一桥一丁目1-1
北海道分部 北海道札幌市中央区北四条西6丁目1
大阪总部 大阪府大阪市北区梅田三丁目4-5
每日新闻大楼中部总部 爱知县名古屋市中村区名驿四丁目7-1 MIDLAND SQUARE
西部总部 福冈县北九州市小仓北区绀屋町13-1 每日西部会馆
福冈总部 福冈县福冈市中央区天神一丁目16-1 每日福冈会馆
2021年9月23日,每日新闻位列2021年《亚洲品牌500强》排行榜第9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