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鳞蛇
0 赞数:0 #蛇#
闪鳞蛇是闪鳞蛇科蛇类,在中国的分布仅见于云南南部(思茅、景洪、勐海、勐腊及盂连)等地,广泛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全长1米左右,尾长仅为体全长的1/12左右,栖息于海拔400-1000米的地区,营穴居生活;闪鳞蛇性格温顺,不主动咬人,如受激惹可迅速颤动其尾部。闪鳞蛇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中文学名: 闪鳞蛇
  • 拉丁学名: Xenopeltis unicolor
  • 别称: 日光蛇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纲: 爬行纲
  • 目: 有鳞目
  • 亚目: 蛇亚目
  • 科: 闪鳞蛇科
  • 属: 闪鳞蛇属
  • 种: 闪鳞蛇
详细介绍 PROFILE +

基本介绍

闪鳞蛇(学名:Xenopeltis unicolor)是闪鳞蛇科、闪鳞蛇属蛇类。头较小而扁,与颈无明显区分,吻端圆纯,其宽度不到相邻背鳞的3倍,这是闪鳞蛇的原始特征。躯干圆柱形,尾短而末端尖硬,呈圆锥状,全长1米左右,尾长仅为体全长的1/12左右。顶鳞前后两对,其间有一顶间鳞。腹面灰白色,尾部腹面蓝褐色。背面蓝褐色,在阳光照射下,可以闪耀出电蓝、宝石绿、血红、紫红及铜色光泽,故名闪鳞蛇。

闪鳞蛇在中国的分布仅见于云南南部(思茅、景洪、勐海、勐腊及盂连)等地,广泛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各国、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栖息于海拔400-1000米的地区,营穴居生活,树林下田野泥土松软的地方枯枝落叶、朽木、石块下是它居住之所。夜间外出活动觅食,以蛇、蛙、蜥蜴、小型啮齿类、鸟及鸟卵为食。性驯善,不主动咬人,如受激惹可迅速颤动其尾部。卵生。

闪鳞蛇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常见种类

近种区别

闪鳞蛇形态及体色与海南闪鳞蛇(学名:Xenopeltis hainanensis Hu and Zhao)极相似,惟眶后鳞、上唇鳞、腹鳞与尾下鳞的数目有显著差别。

闪鳞蛇 海南闪鳞蛇

上唇鳞 8枚,3-2-3式。7枚,3-2-2式。

眶后鳞 2。1。

腹鳞 164~196枚。152~164枚,平均157枚。

尾下鳞 22~31对。16~19对,平均17.6对。

分布 东南亚及中国。中国特有。

生长与分布

栖息环境

闪鳞蛇一般栖息于海拔400~1000米的地区;在中国云南,垂直分布在海拔650(云南勐腊)~1040米(云南孟连)之间;在越南垂直分布在海拔100~2000米之间。栖息在森林、沼泽和灌木丛中。生活在受干扰和未受干扰的地区,包括城市环境、稻田和其他农业区以及雨林。营穴居生活,常栖息于田野的枯枝落叶、朽木、石块下,或居民点附近的庭院、菜圃内;但似乎更喜欢森林覆盖的山谷,岩石区靠近溪流。

分布范围

闪鳞蛇广泛分布于整个东南亚,从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到缅甸,从中国南部到菲律宾。在菲律宾的巴拉望岛(包括岩海岛和王子港)和苏禄群岛(包括塔维-塔维岛、桑加-桑加岛和邦高岛)都有记录。它向南分布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在苏拉威西岛和大巽他群岛的其他岛屿上都有发现,但在小巽他岛上没有发现。在中国东部的云南省和广东省(广东的记录,可能是海南闪鳞蛇的误订)也有记录。

广泛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各国、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在中国的分布仅见于云南南部(思茅、景洪、勐海、勐腊及孟连)等地。

形态及特征

闪鳞蛇体长320~710毫米,尾长40~74毫米。头背有顶鳞2对,中央围以单枚顶间鳞。没有颊鳞;眶前鳞1,眶后鳞2;颞鳞1+2;上唇鳞8(3-2-3);下唇鳞8,第一对在颏鳞之后相切,前3枚切唯一的1对颔片。背鳞略呈六角形,游离缘圆,通身均为15行,由正背向体侧逐渐增大,中段最外行背鳞宽度约为脊鳞的2倍,均平滑无棱;腹鳞1雄183枚,雌性(n=7)162~193;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1雄27对,雌性(n=8)26~30对。

闪鳞蛇为半穴居蛇类,兼有原始与进步特征。前者如前颌骨有齿,左肺仍较发达,后者如没有腰带与冠状骨。就此而言,它似乎提供了作为进步蛇类与原始蛇类之间的联系环节。体圆柱形、尾短,头与颈无明显区别,雌蛇可达900毫米或更长,雄蛇小些,被鳞平滑,背鳞较小,腹鳞横向扩大,头背具前后2对顶鳞,其中央有1枚顶间鳞,尾下鳞双行,眼较小、眼前鳞大、无额鳞,头小而扁,头骨联结紧密,上颌骨与前颌骨缝接并固着,大的前颌骨与鼻骨相接,方骨短而垂直,外翼骨联结翼骨与上颌骨,翼骨伸达方骨和腭骨,下颌冠状骨缩小,因此齿骨在延长的隅骨上能活动。牙齿细小而数目多,除在上颌骨、腭骨、翼骨上着生外,前颌骨上也有4~5枚齿着生。后部脊椎无椎下突,无腰带和后肢的残余。有2个发育完全的肺,左肺约为右肺的一半长。

闪鳞蛇背面蓝褐色,在阳光照射下,可以闪耀出电蓝、宝石绿、血红、紫红及铜色光泽,腹面灰白色。

生活习性

闪鳞蛇能很快地钻人松疏的泥土中,其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洞穴或疏松的泥土中,只有在夜间或雨季时节外出到地面活动。以其他蛇类、小型啮齿动物、食虫目动物、鸟类和蛙类为食。通常会直接活吞体型较小的猎物;面对较大型的猎物时,闪鳞蛇特殊的头骨结构会限制它吞食大型猎物的能力,因此闪鳞蛇通常会采取限制猎物行动的方法来制服猎物。

一些进食了大型猎物或者怀孕的雌性闪鳞蛇会在白天晒太阳,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不会展示全部身体,通常只暴露身体的一小部分在阳光下。闪鳞蛇性格温顺,不主动咬人,只有在受到惊吓或被激怒时,它会迅速颤动尾部。有记录显示成年雄性闪鳞蛇会进行争斗,它们会相互盘绕,并互相撕咬,持续时间约1分钟。

繁殖方式

卵生,产卵6~17枚。

价值及其他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闪鳞蛇通常是一种常见的蛇类,它被描述为在越南非常常见(Orlov 2000),在缅甸也很常见。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威胁因素

Stuart(2004年)报道称,这种蛇的交易数量相对较大。该物种是从野外采集的,用于宠物和蛇皮贸易。然而,这并不被认为是一个主要威胁,因为该物种分布广泛,野外采集是局部性的,甚至在越南等被大量捕猎的地区该物种分布依然广泛。这种适应性很强的物种似乎不存在其他主要威胁。

保护措施

闪鳞蛇在泰国、中国均受到法律保护。

主要价值

在东南亚,闪鳞蛇在宠物和蛇皮交易中都有广泛的交易(Stuart 2004)。2000年10月20日至11月20日期间,在越南明通国家公园周围,当地爬行动物贸易商店出售了大约875条闪鳞蛇(Smith,2004年)。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6883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词条所在榜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