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泥螺
0 赞数:0 #螺#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慈溪泥螺是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特有的滩涂贝类产品,主要产于杭州湾南岸的龙山镇、掌起镇等5个镇沿海滩涂,明代文献记载其曾为皇室贡品,现代养殖始于1993年,慈溪泥螺具有卵圆形贝壳、淡黄绿色半透明外壳特征,肉质饱满且含有丰富氨基酸,口感脆嫩,无异味,无泥筋,具有慈溪泥螺特有鲜味。2020年12月25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详细介绍 PROFILE +

基本介绍

慈溪泥螺是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特有的滩涂贝类产品,2020年12月25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产地

2020年12月25日,农业农村部公告将慈溪泥螺列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名录,保护范围涵盖龙山镇、掌起镇等5个镇沿海滩涂,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21°21′48.024″至121°38′10.928″,北纬30°04′18.654″至30°21′23.403″之间。该认证由慈溪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申报,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专家评审通过。

品质特点

贝壳呈卵圆形,壳长18-25毫米,宽8-15毫米,颜色为淡黄绿色且略透明。鲜活泥螺体态饱满,肉质呈现灰黄色或淡粉色,体表覆盖丰富粘液。明代文献《闽中海错疏》记载其"壳软味美",清代《浒山志》描述后海泥螺具有"壳黄、肉满、无泥沙"的优质特性。

价值功效

每100克鲜肉含蛋白质5.5-6.5克、脂肪0.2克,氨基酸总量达5.1%-5.5%,其中甘氨酸含量超过0.4%。

生产情况

人工养殖始于1993年,至2024年养殖面积达3.76万亩,采用滩涂平涂与蓄水两种养殖模式。2018年产量达5850公顷养殖面积,2019年提升至6318吨,占全市海水养殖总产量的50%以上,2020年获得1068万元养殖保险试点保障。产品通过央视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慈溪篇》进行文化传播。

历史起源

明代天启年间《慈溪县志》明确记载泥螺为当地贡品,成化年间《四明郡志》将宁波泥螺列为锡贡特产。清代诗人倪象占在《象山杂咏》注文中记载,慈溪与象山同为泥螺传统产地,三月所产称"桃花吐铁"。南宋至清代的多部文献均记载杭州湾沿岸泥螺的优良品质。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0723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