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家泥塑
0 赞数:0 #泥塑#
武家泥塑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武家泥塑作品的题材众多,包括惟妙惟肖的泥娃娃、呼之欲出的飞禽走兽、体现国粹精华的脸谱等,这些用泥巴抟练而成的艺术作品,精致工巧、神韵兼备,它们是时光的载体,是情怀的传承。武家泥塑作品的特点是色彩艳丽、造型古朴,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
详细介绍 PROFILE +

武家泥塑的历史由来

武家泥塑传承已久,据说已有300多年历史,武家祖籍山西忻州,乾隆初年走西口来到和林格尔县从事农业生产及画匠职业,农闲时,凭借其画、油、泥塑、裱等手艺走村串户维持生计。独具慧眼的武家祖辈发现泥娃娃颇受欢迎,于是融合了晋蒙两地的民俗文化,专攻捏泥人,出售供儿童玩耍,由此形成了风格鲜明的武家泥塑。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武家泥塑的艺术造诣达到了顶峰,在土默川至大后山一带名气很大,创作的古装人物作品‘桃园三结义’‘白蛇传’‘八洞神仙’等,有很高的观赏性。

2005年前后,和林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发现当地庙会上的泥娃娃制作工艺精湛,赏心悦目,得知是本地村民武文胜的作品后,决定为武家泥塑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武家泥塑入选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武家泥塑的制作工艺

武家泥塑的制作需要经过选料、制泥、拓模、雕刻、洗胚、彩绘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必须精心去做。不过最关键的还是选料,要选择雨后河沟里沉淀下来的胶泥,不能有一颗沙砾,还得有一定筋度才行。

为了让胶泥更柔韧,过去制泥时还要在泥里加入纯麻纸。现在麻纸不好找,就用蒲棒毛或者棉花来代替,按照一定比例加入水搅拌均匀,再放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用棍棒捶打,直到胶泥、蒲棒毛和水分充分融合,用布包好备用。

拓模时,先用擀面杖把泥巴擀成薄薄的泥坯,在模具里涂抹一层食用油,把泥坯放入模具压制成型,用小刀将模边缘的余泥割掉。胚型阴干后,还需洗胚,即涂上清水,用手在胚型上反复涂抹,将胚型上的裂纹抹光。

最后一步是彩绘,需要传承人有精湛的画功。传神不传神,表情占八分,先画衣服、纹路、头发,最后也是最难的一步是开眉眼,稍有偏差,人物的精气神就没有了,弄不好前面的功夫就都白费了。泥塑对环境湿度的要求较高,为避免干裂和褪色,增加了一道固色的工序。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5771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