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绸
0 赞数:0 #手工艺品#
潞绸是山西省长治市的特色蚕丝织造技艺,因产地长治古称潞州而得名,历史上曾与杭缎、蜀锦齐名,名列中国三大名绸之一。从隋朝起,以潞绸为代表的山西丝绸已成为山西州府向朝廷进贡的主要物品;明代潞绸曾发展到鼎盛时期,山西的潞州因此而成为北方最大织造中心。潞绸的品种丰富多彩,有天青、石青、沙蓝、月白、酱色、油绿、秋色、真紫、艾子色等十余种花色,规格分大绸、小绸两种。潞绸的织造作品有真丝织锦被面、手帕、水纱、皱纱、提花绸、花软缎等,现代潞绸是将几千年丝绸文明与现代时尚交织在一起的艺术品。
详细介绍 PROFILE +

潞绸发源地在哪里

潞绸,是山西丝绸业鼎盛时期的代表,产于山西长治,因潞州而得名,历史上曾与杭缎、蜀锦齐名,名列中国三大名绸之一,是极富地方特色的特色传统丝织品,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室贡品以及支撑晋商发展的主要商品。

潞绸是非遗吗

2014年潞绸手工织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15年6月开始,借助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机遇,潞绸随“山西品牌丝路行”相继走过了匈牙利站、吉尔吉斯斯坦站、俄罗斯站、意大利站、泰国站,赢得了国外消费者的钦佩和惊讶。

潞绸织造技艺

潞绸在工艺上更是精益求精,所有织造的工艺都离不开经线与纬线的配合,而潞绸的经线与纬线都需要不同的工艺处理。经线,需要原料分档、浸渍、缫丝、络丝、整经,而纬线需要并丝、扬返、染色、络丝、卷纬。用捻丝做经线,不同捻向的合股丝做纬线,上机织造,才可以织出不同手感、不同纹样的成品。而织造之前还需要做织机装造、纹样设计和纸板制作,其中纹样设计又包含了纹样、意匠、配色三个工序。传统的织造作品有真丝织锦被面、手帕、水纱、皱纱、提花绸、花软缎,后经设计创新,出现了丝织画卷这样的艺术品,也有了睡衣、桌旗、靠枕等更为贴近日常的产品。

潞绸的特点

传统潞绸精巧亮丽、手感厚实、结实耐用,组织结构均为三枚斜纹地和纬六枚斜纹提花,辅以刺绣、手绘等。曾被誉为“太行山上一枝花”。

潞绸发展历史

潞绸,是山西丝绸业鼎盛时期的代表,产于山西长治,因潞州而得名,历史上曾与杭锻、蜀锦齐名,名列中国三大名绸之一。穿丝绸其实就是在穿文化,现代潞绸是将几千年丝绸文明与现代时尚交织在一起的艺术品。

早在盛唐时期,山西的丝与绸就已在“丝绸之路”通行。拂去历史的尘埃,追溯中国丝稠文化的起源。上古炎帝农耕时期,地处太行山脉的长治就已经开创了栽桑养蚕的历史。

从隋朝起,潞绸就已成为山西州府向朝廷进贡的主要物品。从《隋书》记载:“上党,人多种农桑……”享有“南淞江,北潞州,衣天下”的历史佳话。由此可见蚕桑生产在长治等地兴盛已久,并在当时形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力。

丝绸之路是西方了解丝绸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通道,据《山西通志》记载,早在盛唐时期,山西的丝与绸就已在“丝绸之路”通行,且山西人还在西域诸国(阿拉伯地区)传授缫丝织绸技术,说明山西当时的缫丝、织绸技术已相当成熟与发达。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第21子沈王朱模就藩于潞安府后,在山西设立织染局,主管为皇家派造潞绸,使潞绸在潞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织造规模,是当时山西省进贡的主要产品和赋税的大宗来源,盛极一时,作为皇室贡品,代表了明清山西乃至全国纺织技术的较高水平。明万历年间,潞绸发展到鼎盛时期,“士庶皆得为衣”,此时潞绸作为普通百姓的饰品,充分融入到了民间,作为一种衣着饰品,承载了深刻复杂的审美、习俗等文化内涵,融入了灿烂的中华丝绸文化之中。据乾隆《潞安府志》记载,长治有织机13000台,登机鸣杼者数千家,“潞绸”名扬四海,与“杭缎”、“蜀锦”齐名。清代也是潞绸长足发展的阶段,据史书记载,长治每年生产丝绸达3000匹。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9317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词条所在榜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