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
0 赞数:0 #镇馆之宝#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T型帛画,西汉时期佚名创作的绢本设色画作,1972年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为国家一级文物,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现收藏于湖南博物院。其出土时覆盖在汉墓的锦饰内棺的盖板上,考古学者多认为,其是出丧时作为“遣车”先导所打的“幡”,它表达的是引魂升天之意,体现墓主对羽化登仙的渴望。整个帛画画面和协自然,色彩浓烈多彩,富丽华贵,庄重典雅,集生动的形象、丰富的内容、精妙的技法于一身,是国内已知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汉代彩绘帛画。
详细介绍 PROFILE +

《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是西汉时期佚名创作的绢本设色画作,1972年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现收藏于湖南博物院。

《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出土时为覆盖在汉墓的锦饰内棺的盖板上,其应为出丧时作为“遣车”先导所打的“幡”,它表达的是引魂升天之意,体现墓主对羽化登仙的渴望。画面的内容可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别代表天上、人间和地下。上部描绘的是神话传说中的天国景象。中间画的是墓主人在世时的生活写照。下部绘的是神话传说中的阴间场景。整个帛画画面和协自然,色彩浓烈多彩,富丽华贵,庄重典雅。

画作内容

整个帛画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长205厘米。

它上面的画面分为三部分,最上端画的是天国现象:正中人首蛇身的女子是上天的主宰神女娲,左右两画有五只神鸟,右上角绘有扶桑树,树梢有一轮红日,里立有太阳神:金乌树枝间还有八个小太阳。

中段为人间世界:在华盖下面,画一老年贵夫人拄杖而立,她就是墓的主人,利仓的妻子。在她的前边有两着刘氏冠的男子在跪献某物,后有三婢女相送。中段的下端,玉璧垂磬,彩帛帐幔分飘左右,其下有七个着刘氏冠的男子分左四右三拱手而坐,中间有鼎壶等食具,画面最前边还陈置了一排鼎壶,表现了“列鼎而食”的奢侈场面。

下段为地下:一未着衣男子(郭沫若称是“禺强”)双手托起象征大地的平板,脚踏双鱼,空白处还画有青白二龙,左右各画一龟,背驭猫头鹰(也叫鸱龟)巨人前面还有一些水族在游弋,古时认为大地是浮于海上的,故地下部分多画以水族。

创作背景

《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出土时为覆盖在汉墓的锦饰内棺的盖板上,据其在墓内的位置,与用于表示死者身份的铭旌相同,图像的内容又与王所用旗帜的太常接近,应与铭旌有密切的关系,在当时可能起着和铭旌相似的作用。故考古学者多认为,其是出丧时作为“遣车”先导所打的“幡”。

它的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丝带,可以张挂,这种帛画又叫“非衣”,是为引魂升天之意。“引魂升天”是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思想,即人死后导引灵魂升入天界成仙的黄老思想,该画是通过两条巨龙将天上、人间、地下贯穿起来,体现墓主对羽化登仙的渴望。

艺术鉴赏

形象

该幅画作中的人物形象仍如战国帛画,取侧面像,平面排列,主要注意于情态的表达。其人物的造型以写实为基础,略带夸张,充分体现出楚汉文化的神秘色彩。以线为主的“白描”式的造型手段显示出刚健雄浑的力道之美。

画中各人物的形象,神态各异,颇为生动:如体态肥胖的墓主人,头向前倾,背微驼曲,动作庄重缓慢,相当成功地刻画了一个贵族妇女的形象。同时,通过表现墓主人华丽的服装、侍者的恭候和跪送的奴主关系,反映出墓主平和与安闲自得的神态,是当时统治阶级在“无为”“节欲”等伪善口号掩盖下纵欲享乐的真实写照。

构图

画面的构图,作者利用帛画T型式样横竖的不同,分成了“横”和“竖”两个部分,“横”的部分适应了天界广阔的要求,“竖”的部分满足了人间和地下场景的层次需求,构图上“横”与“竖”的对比,使整个画面相得益彰。在天上、人间、地下三个层次中,依次采用双阙、玉璧、力士托举地面这三个图案进行生动的时空划分,充分体现其天人合一的愿望。

同时,采用严谨的对称式构图,但在对称中又富有变化,如日月对称但大小、形状有所差异;辛追左右的侍从数量不等;巨人足下的大鱼重心偏向不同等。在大的场景描述上,做到了主次分明,即上下密,中间疏,升天部分相对大面积的留白反而突出了帛画引魂升天的主题思想。

从整体上看,整个帛画画面和协自然,图中繁杂的内容,众多的形象,既能相互联系,又不显得零散杂乱,所有这些构图上的巧思都很好地表达了楚汉墓葬习俗的神秘与肃穆。

色彩

在色彩的运用上,整幅帛画以暖色调为主,较多使用了红、黄、赭等色,其中又间施白粉,采用平涂加渲染的着色手法。其改变了战国帛画略施薄彩的手法,使用了朱砂、石青、石绿、藤黄及银粉等绚丽丰富的着色材料,其中又以楚汉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红、褐为基调,使画面显得色彩浓烈多彩,富丽华贵,庄重典雅。

表现手法

整个帛画大胆地运用了强烈对比的表现手法:

其一为楚汉思想中生与死的对比。帛画表现了“引魂升天”的主题,以宏大、壮观表现祭祀、升天等场景,这种生与死的强烈对比很好地烘托出了楚汉思想中视死如重生,祈求人合一的思想。

其二为动与静的对比。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天上、地下烈的动势与人间静穆景象的对比。天界日月同辉、龙凤呈祥、嫦娥奔月的动势,地下交织升腾的巨龙反衬出墓主人升天时的庄严与沉着。

另外,高度的装饰性和写实手法相结合,也是这幅帛画艺术上的一大特色,整个帛画虽然依然带有浓厚的装饰意味,但从其表现技法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两大技法形式白描与重彩,在西汉已逐渐走向成熟,充分反映出这一时期绘画日渐写实的风格趋势。

名家点评

当代书画家马国良《久远浩瀚的中国鹤文化》:这幅画以纵横驰骋的想象、奇妙精巧的构图、生动神的形象、细腻多变的线条和艳丽丰富的色彩,是为前所未见的绘画杰作。

当代美术史论家、美术批评家毛建波《中国美术名作鉴赏辞典》:这幅两千一百多年前的作品,能集生动的形象、丰富的内容、精妙的技法于身,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后世影响

该画内容极为丰富,表现手法精妙而协调,它以其精湛的艺术成就打破了唐代张彦远认为的“古画皆略,至(卫)协始精”的看法,填补了汉画的空白。同时,它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又影响和造就着后世艺术家的崛起。

2002年,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成为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重要展览

2014年3月29日,在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规划展示馆举办“马王堆汉墓文物精品展”,《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为展品之一。

2018年1月14日,《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在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上,通过电子影像技术清晰展现于世界人民面前。

历史传承

《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创作于西汉时期,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穴,后被收藏于湖南博物院。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3290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