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蝌蚪崖
蝌蚪崖
0
赞数:0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蝌蚪崖,别称韦羌山,极险不可攀。山顶有绝壁,刊字如蝌蚪,因而得名。央视《地理•中国》栏目摄制组,曾带领地质专家前来仙居考察,通过攀岩、岩降等手段近距离地拍摄蝌蚪岩上的图案,并对仙居的其它岩石群落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考察,初步证实“蝌蚪文”是一种地质演变的现象。
蝌蚪崖基本信息
  • 所在地/隶属: 浙江省 台州市 仙居县 白塔镇神仙居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
所在景区
神仙居景区
神仙居主峰大青岗,海拔1271米,地质构造独特,是世界上规模较大的火山流纹岩地貌集群,一山一水、一崖一洞、一石一峰,都能自成一格,形成“观音、如来、天姥峰、云海、飞瀑、蝌蚪文”六大奇观。山上留有清朝乾隆年间县令何树萼题“烟霞第一城”,意云蒸霞蔚之仙居,景色秀美,天下第一。景区南北...
相关景点
  • 太白梦游处
  • 西罨慈帆
  • 佛海梵音
  • 淡竹听泉
  • 风摇春浪
  • 观音岩
  • 画屏烟云
  • 佛祖峰
  • 如意桥
  • 问仙桥
  • 千崖滴翠
  • 犁冲夕照
  • 九思亭
  • 烟霞第一城

蝌蚪崖怎么样

蝌蚪崖,别称韦羌山,位于浙江仙居县西南25公里,极险不可攀。山顶有绝壁,刊字如蝌蚪。

名称由来

蝌蚪文也叫“蝌蚪书”、“蝌蚪篆”,为书体的一种,因头粗尾细形似蝌蚪而得名。关于蝌蚪崖上面是否存在蝌蚪文?古代历来就有诸多记载。据《万历志》和《光绪志》载:东晋义熙年间,一位姓周的廷尉曾“造飞梯以蜡摹之,然莫识其义”。以后郡守阮录和北宋县令陈襄亦“携众以观”,终因崖高路险,“云雨晦瞑”,未得结果,扫兴而归。陈襄还留待感叹道:“去年曾览韦羌图,云有仙人古篆书。干尺石岩无路到,不知蝌蚪字何如……”

《神仙传》云:王方平居昆仑,往来括苍,石壁上有科斗字,高不可识。

《赤城志》:石壁科斗韦羌山亦有之。

《临海记》:此众山之最高者。上有石壁刊字如蝌蚪。

1986年《新仙居志》:在天柱崖西侧的深壑间,有一座人迹罕至、猿猴难攀的“千尺石岩”。岩上刻有文字,一位姓周的廷尉曾“造飞梯以蜡摹之,然莫识其义”。这块岩石外倾与地平线成80°夹角,游者若登隔坎小丘,凝目以视,则在50平方米的浅红色的石壁上,像蝌蚪一样的镂文,依稀可辨。

历史沿革

淡竹乡尚仁村的后门山上,有一座距今100多年的清宣统年间规模宏大的坟墓,墓碑中刻有“蝌蚪映辉”四个大字。据了解,古人把坟墓立在此处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深信蝌蚪崖上流传着“大禹治水”时留下的刻文,以坟墓在此为荣。该村专门用来榨油的桐梓车取名为“蝌蚪车”。陈瑞珊老师回忆:“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到有关蝌蚪崖的很多传说,传说最广的一种传说是大禹治水时刻下蝌蚪文。我们祖上世代榨油,把桐梓车取名为‘蝌蚪车’也是为了纪念蝌蚪崖。”

淡竹乡下齐村有座建于康熙年间重修于光绪年间的祠堂,至今保存完好。祠堂间有6根直径为50厘米、高约9米的大石柱,其中两两相对的4根石柱上分别写有“发源自称以东秀启乡闾长豆河山绵气脉,继绪在韦羌之麓祥蝌蚪万腾云汉起人文”、“蝌蚪毓人文想当年泥马渡江声灵赫濯,韦羌钟秀气知先世汝南启宇瓜瓞绵延”,把韦羌山和蝌蚪文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时,下齐的族长传世堂簿中也多处记载韦羌蝌蚪的文字。

荣誉及其他

神话传说

大禹的先锋官拓在仙居治水,为堵被鳝精钻破的银河,以身上鲜血和着息壤,为治水而献身,大禹治水成功后,在蝌蚪崖上刻下碑文。引神话内容:这天傍晚,天难得放晴,据说是天帝叫众神作法,暂时阻住雨水。赤红色的云块小鸟般的在天空中飞驰着,象浸透了血,这是她能和他在一起呼吸同样空气的最后一刻。拓登上堆着息壤的高台,举起了酒杯,先是河伯、禹、龙母、后来南极仙翁、天使、伯益及共同治水的伙计们,一个个的上台敬酒,拓不停的微笑着,终于,鼓声响起,敬酒的人一个个退下,娆知道生离死别的这一刻就要到来了。于是她穿着红衣赤着脚在满是砾石的广场上旋舞起来,飞翔着,正如一团被龙卷风卷起的火焰,她从来没有跳得这么美丽。快利的砾石刀子似的砍着她的细嫩的脚,但是她并不感觉到痛,因为她的心比这还要痛。

娆舞到台上、舞到拓的身边,慢慢的,停了下来,伸出她白嫩的手拿起一小块息壤措啊措的,变成一颗黑色的珠子,然后把珠子放到嘴里,两个红唇吻在一起,一丝鲜血从他们的嘴角流下,越流越多,染红了息壤。突然,娆一个转身掩面跳到水中,快速的奔到河对面,人族与水族们一起恸哭,河涨水了,水花飞溅,在夕阳下如同撒上了鲜血。渗入息壤的拓和娆的躯体在众人的注视中快速的长大,变成了将军岩与美女峰。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8172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