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分类   知识分类      发布    
移动端
  • 买购网APP
  • 手机版Maigoo
   查排行
用买购APP

【中山文化】中山传统文化习俗 中山历史文化 中山民俗风情概况

本文章由 MAIGOO文章编辑员339号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中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广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发祥于中山的香山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的重要源头,享有广东省曲艺之乡(粤剧)、华侨之乡的美誉。同时作为有民歌之乡的中山,中山民歌、舞龙狮鹤凤、崖口飘色等民间艺术丰富。下面本文的maigoo编辑盘点中山的传统习俗、民俗文化、传统音乐、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带大家了解中山这座魅力城市的历史文化。

中山民俗文化
  • 方言文化

    中山市的语言状况较为复杂,主要使用汉语方言,包括粤方言、闽方言及客家方言。其中使用粤方言的人数最多,占总人口的84%,主要分布在北部冲积平原区和中部的石岐地区。

    短语/俗语:涸喉一喉咙干,冻滚水一煮沸的凉水,旧底一以前,补绿一沙田柚,点子/点吖子一怎么样,咁子/咁吖子一这样,诊眼眠一打瞌睡,我行先一我先走,食晒一吃光,呖一能干,鼻哥一鼻子等。

  • 节日文化

    中山市拥有农历三月初三、元宵节、端午节、七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之外,还有四月初八浴佛节、农历六月初六日为天贶节、龙舟赛、小榄的菊花会、飘色巡游等大型的民间盛会,其中菊花会是小榄镇特有的民间传统花会,乡民在菊花会举办期间展示各式菊花,文人在菊花会上把酒吟诗、赏菊画菊,期间还有菊花戏上演。而飘色巡游在中山一些乡镇的传统节日期间都会举行这样的巡游活动,且黄圃镇还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飘色之乡”的称号。

  • 嫁娶文化

    中山传统婚俗流程:媒妁缀合、合年庚、相睇、送“利是”、男家下聘礼、女家受礼称“纳聘”、查三代、上头、祭祖、迎亲、出阁、过火盆、拜堂、摆喜酒、闹房、回门。

    中山现代结婚流程:女方亲友送嫁妆—迎亲—向女方父母敬茶—出门—到男方新房—向男方亲戚敬茶—晚上迎宾—入场—致谢—敬酒—送客一三天回门。

  • 饮食文化

    中山菜以制工精细、选料考究的技巧,将地方饮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山传统的本地菜式以粤菜为主,在五桂山的客家人中还保留有传统的客家菜式。中山还形成了两种特别的饮食习惯,它们是饮茶和打甂炉。中山的饮茶和北方的不同,并不是以品茶为主,而是以吃各种广式点心为主。

    中山名吃:石岐乳鸽、钵仔禾虫、走地三黄鸡、小榄炸鱼球、三乡小炒、椒盐水蛇、蒸三干、白灼鱼皮、砂锅鱼头等。

  • 做生日文化

    石岐区的俗例,对平时的生日(俗称闲生日)不甚重视,从31岁起做大生日,凡出头(即31、41、51、61、71、81、91岁等)都叫大生日。备生日酒宴款亲友,接受祝贺,称“祝寿”。以后逢每10年的第一年都做大生日,但很少人在41岁和51岁摆寿宴庆祝,意思是四不好听,五穷六掘。60岁以上的生日叫大寿,老人做生日摆酒叫寿宴。女婿做大生日,岳父母要送一条裤;子女做大生日父母亦送裤,表示贺生日之人大富大贵的意思。

  • 丧葬文化

    人死出讣告,亲族戚友前往吊唁,敬献花圈和挽幛及钱物,家属亲友挂白带、穿白麻服,向死者告别,寄托哀思。出葬时,吹奏哀乐于先,子孙亲族戚友随行送葬,棺柩送到火葬场火化。事后,主家答谢送葬者“利是”一包、一粒糖和一条白毛巾、请吃饭,叫“解慰酒”,中山沙田区又称“英雄会”,饭后可除去黑纱及所有悼念标志。小榄地区对丧葬仪式十分讲究,至今改送花圈或送一对花篮。其后,每逢清明节则去扫祭。年过80岁老人去世,称办“喜丧”或“笑丧”,丧礼颇重,邻里亲朋前来领丧家饭菜,称分寿,丧家分饭越多越荣耀。丧宴一定用七道菜,俗称“吃七”。菜式清淡,忌用烧猪肉,忌用全鸭,席间不设酒。

传统音乐
  • 中山咸水歌

    咸水歌又称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是家人自娱自乐的一种歌唱形式。咸水歌在中山坦洲历史最为悠久,流传广泛,曲目丰富,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唱法,如采用粤方言中山次方言歌唱,衬词用“啊咧”、“啊”,衬句多用“妹好啊咧”、“弟好啊咧”,歌唱的即兴性很强,随字求腔等。其代表性曲目有《对花》、《海底珍珠容易》等。2013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舞蹈
  • 六坊云龙舞

    六坊云龙舞是流传于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六坊村等村落的一种从春节“游神”传统习俗发展起来的龙舞,传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六坊云龙舞动作套路丰富,形态栩栩如生,更由于该舞一般在晚上表演,舞龙者穿的裤子与龙身颜色相同,远远望去,只见云龙舞动翻腾而不见舞者,效果十分奇特。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醉龙

    醉龙是古代广东中山民间特有的一种舞蹈,它起源于宋,盛于明清,原为自发的即兴跳神舞蹈,后发展成道具舞蹈,每年在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祭祀后举行的巡游活动中表演。醉龙源于中山西区的长洲村,并从长洲辐射到石岐张溪、沙溪、大涌、火炬开发区濠头等地。除此以外,它还经由早年从长洲等地移民澳门的中山籍邑民传到澳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特色文化
  • 小榄菊花会

    小榄人善作盆菊,技艺精湛。历史上每逢菊花盛开时,各家族将各种菊艺摆设在一起评比高下,曰“菊试”,后发展为菊花会。会期数天至十数天不定,活动内容主要包括赏菊、赛菊、吟菊、画菊、尝菊、水上飘色、菊花戏等。小榄菊花会以花为媒,以菊会友,技艺精巧,规模宏大,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综合性花会,是中国菊文化最集中的体现,群众参与性极强,文化内涵深厚,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2006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抬阁

    抬阁又称“抬角”、“抬歌”、“高抬”、“挠阁”、“脑阁”、“高装”等,是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种民俗巡游表演形式。流传在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崖口村的南朗崖口飘色又称“出会景”、“枭色”,它源于唐代耍菩萨的祭祀习俗,后逐渐发展成现在的表现样式,每年农历五月初六龙王诞时,崖口村都要举行飘色表演。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沙溪民间艺术文化

    沙溪素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文化之乡”等美誉。上世纪80年代,沙溪民间艺术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凤舞鹤翔、龙腾狮跃,热闹非凡。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沙溪人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艺术交流方式,拓宽眼界,宣传自己,扩大影响。如今,“沙溪凉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沙溪鹤舞”、“四月八”大巡游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沙溪鹤歌”、“三月三”大巡游、“隆都传统饮食习俗”也列入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传承。

  • 香山文化

    香山文化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的同步发展过程中,为岭南文化添彩增色。香山文化的演变与发展过程经历了汉唐宋元萌芽期、明清积累期、近现代成熟期和当代发展期四个阶段。特别是在近现代和当代改革开放两阶段最为繁荣。香山文化的精髓主要概括为崇文尚武、顺应自然与重视商业这三个价值取向。香山文化虽然是以多元文化并存为其开放包容的表现,但是,香山文化在本质上并没有因不断地吸纳外来异质文化而丧失自己的本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相反的,香山文化在海纳百川的包容中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不断地实现了自身的提升。

建筑特色
  • 建筑特点

    中山(香山)自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建县开始,已有较大型的建筑活动。先是建城墙、学宫、衙署,随后建寺庙、公祠、古塔、桥梁、牌坊等,现仍保存明代以来的古建筑多处。建筑技术方面,由于华侨回乡建房,出现大量的“洋楼”和中西合壁的建筑物。较典型的有建于民国22年的环城区沙涌村的马公纪念堂,还有建于30年代前后的石岐基督教太平堂和天主堂,以及鳌溪村的教堂和竹秀园村的沛勋堂,都是仿哥特式的建筑。在县城石岐,大多数房屋仍是传统的砖木结构。孙文西、悦来、凤鸣等马路兴建后,两旁的店铺则多为砖木结构或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的三四层楼房,并把前端楼层骑建于行人道上,形成可为行人遮阳挡雨的“骑楼”,富有南方特色。

宗教文化
  • 宗教概况

    中山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三大宗教信仰。道教虽然无体系,但其宗教意识广泛渗透在民居的神位摆设(如设灶君、门口土地神等神位)和丧事的办理仪式中,也体现在民间庙宇内的神像神位的设置,至2005年核准的道教场所2处。据中山古香林寺寺谱记载,佛教传入香山有1300年历史;天主教由澳门传入中山有130年历史。早期的活动主要是传教、发展教徒和兴办教育。清同治十三年(1874),英国英立甘教会(即圣公会)派香港华人莫寿增到石岐传教。

推荐阅读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注明“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所有作品,均为MAIGOO网原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MAIGO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网站会追责到底。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您还未登录,依《网络安全法》相关要求,请您登录账户后再提交发布信息。点击登录>>如您还未注册,可点击注册>>,感谢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