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安徽非遗传统戏剧有哪些

本原创文章由 MAIGOO文章编辑员35号 上传提供 0
导语
安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剧承载着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徽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黄梅戏、徽剧、青阳腔、庐剧、高腔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安徽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安徽省国家级非遗之传统戏剧名单项目名单
编号 名称 项目类别 公布时间 项目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Ⅳ-6 青阳腔 传统戏剧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安徽省青阳县 青阳县文化馆
Ⅳ-7 高腔(岳西高腔) 传统戏剧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安徽省岳西县 岳西高腔传承中心
Ⅳ-29 徽剧 传统戏剧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安徽省 安徽省徽京剧院
Ⅳ-29 徽剧 传统戏剧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安徽省黄山市 黄山市徽剧院(黄山市艺术研究所)
Ⅳ-50 四平调 传统戏剧 2014(第四批) 扩展项目 安徽省砀山县 砀山县文化馆
Ⅳ-57 庐剧 传统戏剧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安徽省合肥市 合肥演艺股份有限公司
Ⅳ-57 庐剧 传统戏剧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安徽省六安市 六安市皖西演艺传媒有限公司
Ⅳ-57 庐剧(东路庐剧) 传统戏剧 2011(第三批) 扩展项目 安徽省和县 和县庐剧团有限责任公司
Ⅳ-60 黄梅戏 传统戏剧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安徽省安庆市 安庆市黄梅戏剧院
Ⅳ-60 黄梅戏 传统戏剧 2011(第三批) 扩展项目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Ⅳ-62 泗州戏 传统戏剧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安徽省宿州市 安徽省宿州市泗州戏剧团
Ⅳ-62 泗州戏 传统戏剧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安徽省蚌埠市 安徽省泗州戏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Ⅳ-87 目连戏(徽州目连戏) 传统戏剧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安徽省祁门县 祁门县文化馆
Ⅳ-87 目连戏(南陵目连戏) 传统戏剧 2021(第五批) 扩展项目 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
Ⅳ-89 傩戏(池州傩戏) 传统戏剧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安徽省池州市 池州市文化馆
Ⅳ-97 坠子戏 传统戏剧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安徽省宿州市 安徽省宿州市坠子剧团
Ⅳ-111 文南词 传统戏剧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安徽省宿松县 宿松县文化馆
Ⅳ-112 花鼓戏 传统戏剧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安徽省宿州市 宿州市埇桥区花鼓戏剧团
Ⅳ-112 花鼓戏 传统戏剧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安徽省淮北市 淮北市杜集区大老周花鼓剧团
Ⅳ-112 花鼓戏 传统戏剧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安徽省宣城市 宣城市文化馆
Ⅳ-113 二夹弦 传统戏剧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安徽省亳州市 亳州市演艺有限公司
Ⅳ-143 嗨子戏 传统戏剧 2011(第三批) 新增项目 安徽省阜南县 阜南县文化馆
Ⅳ-155 淮北梆子戏 传统戏剧 2011(第三批) 新增项目 安徽省宿州市 安徽省宿州市梆子剧团
Ⅳ-155 淮北梆子戏 传统戏剧 2011(第三批) 新增项目 安徽省阜阳市 阜阳市演艺有限公司
Ⅳ-155 淮北梆子戏 传统戏剧 2021(第五批) 扩展项目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
声明:以上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戏剧名单项目名录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数据截至2021年(第五批次),文章仅供参考,最新数据以官媒发布的为准。
安徽省国家级非遗之传统戏剧名单项目介绍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展开全部】 【 详细>>】
目连戏是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戏曲演出,因主要扮演目连救母的故事而得名。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载于佛家经典,主要内容大致为:傅相一生广济孤贫,斋布僧道,升天后受封。傅妻刘氏青提(又叫刘四娘)不敬神明,破戒杀牲,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其子傅罗卜为救母往西天求佛超度,佛祖为他所感,准其皈依沙门,改名大目犍连,并赐...其《盂兰盆经》和锡杖。目连在地狱历尽艰险,最终寻得母亲,一家团圆超升。 【展开全部】 【 详细>>】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湖南、湖北的傩堂戏吸收了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四川、贵州的傩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江西、安徽的傩戏则吸收了徽剧和目连戏的养料。 【展开全部】 【 详细>>】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1952年正式定名为泗州戏,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它与江苏、山东、河南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2006年5月20日,泗州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文南词又称文词戏、文词腔,流行于安徽省东至县、宿松县等地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2006年,文南词被列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类项目。2008年6月7日,安徽省宿松县申报的“文南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712 Ⅳ-111。 【 详细>>】
庐剧,旧称“倒七戏”,俗称“小戏”、“祷祭戏”、“小倒戏”、“小蛮戏”,“庐江戏”。名称由来无考。因其盛行于安徽省的皖中地区,古属庐州(今合肥市)庐江县,故于1955年7月1日,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正式改称庐剧。2006年5月20日,庐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花鼓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湖北 、安徽、 江西 、河南、陕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剧种。在众多名为“花鼓戏”的地方戏曲剧种中,属湖南花鼓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便有较大发展,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理创作的《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剧目,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的喜爱。2008年,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四平调由豫东花鼓演变而成,后经过挖掘整理,吸收评剧、京剧、豫剧等的腔调发展而成,逐渐完善形成了其特有的唱腔及表演风格。为花鼓曲调配乐,以六棱高胡作为领弦乐器,以梆子戏的打击乐器烘托气氛,取花鼓戏唱腔“四平八稳”之意,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贴近百姓生活的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商丘四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坠子戏始称“化妆坠子”,起源于中国曲艺、戏曲之乡萧县。以曲艺坠子的曲调为基础,吸收京剧,豫剧的一些表演方法,有单唱、对口唱、多人分唱;唱腔流畅婉转,词句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流传很广,大江以北,长城内外,均有它的足迹。是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2008年6月7日,河北省深泽县、 安徽省宿州市联合申...报的“坠子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青阳腔形成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因青阳属池州府,故又称池州调或徽池雅调。目前主要存在于安徽省青阳县及江西省湖口县等少部分地区。明代嘉靖年间,弋阳腔流入青阳地区,与当地方言及民歌小曲相结合,形成青阳腔。这一新起的声腔突破曲牌联套体的音乐结构,发展了“滚调”,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将我国戏曲声腔的...演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青阳腔的剧目上起元明南戏,下到后世的各种文人传奇,数量众多。 【展开全部】 【 详细>>】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注明“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所有作品,均为MAIGOO网原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MAIGO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网站会追责到底。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