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非遗曲艺名录 广东曲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本原创文章由 MAIGOO文章编辑员35号 上传提供 0
导语

广东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有粤剧、醒狮、茶艺、蜈蚣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东省曲艺非遗项目就有龙舟说唱、歌册、粤曲、木鱼歌、竹板歌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广东省曲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广东国家级非遗之曲艺项目名单
编号 名称 项目类别 公布时间 项目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Ⅴ-31 龙舟说唱 曲艺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文化站
Ⅴ-34 歌册(潮州歌册) 曲艺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广东省潮州市 潮州市文化馆(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Ⅴ-108 粤曲 曲艺 2011(第三批) 新增项目 广东省广州市 广东音乐曲艺团有限公司
Ⅴ-109 木鱼歌 曲艺 2011(第三批) 新增项目 广东省东莞市 东莞市东坑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Ⅴ-138 竹板歌 曲艺 2021(第五批) 新增项目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

声明:以上广东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曲艺项目名录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数据截至2021年(第五批次),文章仅供参考,最新数据以官媒发布的为准。

广东国家级非遗之曲艺项目介绍
木鱼歌简称木鱼,也叫摸鱼歌,是广东省的传统说唱艺术之一,属于弹词系统。流行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江和南路一带。起源于明末,清代以后兴盛。早期木鱼歌都是随编随唱,后来才记录曲词,辗转传抄,或刻印传唱木鱼歌流行于晚明,到清代以后极为兴盛。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及罗天尺《五山志林》中都记载过当时演唱的盛况...。早期的木鱼歌都是随编随唱,凭记忆演唱,后来才记录曲词,辗转传抄,或者先编好曲词,刊印成书传唱。这种抄本或刻本,叫木鱼书,既可作演唱的脚本,也可供阅读。2011年5月23日,广东省东莞市申报的“木鱼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粤曲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港澳及海外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源于戏曲声腔,清道光初期,由八音班的乐工清唱而萌发。同治初期,经失明女艺人“师娘”继承发展趋于成熟。后由自弹自唱发展为用乐队伴奏。乐器主要有高胡、扬琴、琵琶、月琴、唢呐等。2011年5月23日,粤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龙舟说唱是广东地区的一个著名的传统曲艺品种之一,始于清乾隆年间,是传统民间变木鱼歌腔调而创,始于顺德龙江,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龙舟说唱从出现至今已有260多年历史了。龙舟说唱来源于民间。作为一种通俗的说唱艺术,其曲调和唱词与“木鱼”歌近似,从单纯的演唱叙事体裁到应用于社会宣传,它的演唱内容往往根据...时势的需要而改变。2005年年底,龙舟说唱登录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展开全部】 【 详细>>】
竹板歌,又称五句板,属客家民间曲艺,因说唱者以竹板击节伴奏而得名。竹板歌由两句体、四句体“古文”竹板歌嬗变而来,清朝时期自赣南地区传入梅州,后逐渐向五句体过渡,并吸收融合客家山歌的特色,形成独特的的竹板歌。主要流行于梅州市及河源、韶关等客语市县,还辐射到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客籍华侨、华人聚居区。 【 详细>>】
“东山歌册”是自明朝从广东潮州传入,其曲调在民间歌手的演唱中不断擅变,渐渐地被同化成的曲艺。“东山歌册”是用潮州方言编写的。它以诗叙事,故有人称歌册是“长篇方言叙事诗”。如《杨令婆》《薛丁山征西》《穆桂英挂帅》等。东山歌册的唱本大多是从潮州歌册引进的。东山歌册的曲调属吟诵体,主要曲调是仿照广泛流传在...东山民间地区的《关姑歌》。2006年,福建省东山县申报的东山歌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注明“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所有作品,均为MAIGOO网原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MAIGO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网站会追责到底。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