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在工业大省江苏省南京市举办,最终秦世俊、郑志明、成卫东、母永奇、何小虎、田得梅(女)、冯新岩、周琦炜、孟维、郭汉中等十人入选名单,他们都是所在行业的顶尖技术技能人才,都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
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在工匠文化底蕴深厚的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广州市举办,最终艾爱国、刘湘宾、陈兆海、周建民、洪家光、刘更生、卢仁峰、徐立平、张路明、刘丽等十人入选名单,他们皆来自国防军工、装备制造、建筑、通信、传统工艺等多个行业,都是所在行业的顶尖技术技能人才,都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
人物介绍:他是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荣获“七一勋章”等多项国家级荣誉。50余年坚守焊工岗位,为冶金、矿山、机械、电力等国家重点行业攻克400多项焊接技术难题,改进焊接工艺100多项,年过七旬仍奋斗在科研生产第一线,是当之无愧的焊接行业“领军人”。
人物介绍:阅兵式上的防务装备、奔月的“嫦娥”、入海的“蛟龙”、导航的“北斗”等大国重器导航系统的关键零部件—陀螺仪,有很多出自他和他的团队。从事铣工38年,练出将陀螺仪精度加工到微米和亚微米级的绝活,以精准的导航擦亮大国重器的“眼睛”,在以微米度量的世界不断超越,一次又一次大写中国!
人物介绍:26年工作在测量一线,他先后参与修建了我国首座30万吨级矿石码头、首座航母船坞、首座双层地锚式悬索桥等多个国家重点工程。他执着专注、勇于创新,练就了一双慧眼和一双巧手,以追求极致的匠人匠心,为大国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人物介绍:他有一双神奇之手,工作39年来,完成创新成果千余项;他有一双可靠之手,研制的16000余件专用量规无一发生质量事故;他有一双精准之手,凭借眼看、耳听与手感,使专用量具达到微米级精度。执着忘我练就一身功夫,巧思钻研成就创新达人,一人一册培养后辈新人,他用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
人物介绍:他以精妙绝伦的手艺和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潜心研究航空发动机叶片磨削加工的各个环节,自主研发出叶片磨削专用的高精度金刚石滚轮工具制造技术,39岁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先后完成200多项技术革新,解决了300多个生产难题,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飞机打造出了强劲的“中国心”。
人物介绍:凭借多年的经验和精湛技艺,心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他先后参与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颐和园和香山等多处古旧家具的大修与复刻,让许多珍贵文物重现光彩;他数次承担国家外事活动所用家具的设计与制作,向世界展示着中式家具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人物介绍:他从事焊接工作42年,即便左手因工伤落下残疾,仍选择继续坚守焊工岗位;他单手掌握十几种焊接方法、练就精湛的独臂焊接绝技;他创新操作法,在我国新型主战坦克等重要装备的制造过程中,突破技术瓶颈,为国防军工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人物介绍:从1987年参加工作至今,他一直从事着极其危险的航天发动机固体动力燃料药面的微整形工作,相当于在炸药堆里雕刻火药。他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实践,自学数控知识并亲手设计出多个改良设备,大大提升了药面雕刻精准度。他为火箭上天、神舟遨游、北斗导航、嫦娥探月等一项项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精雕细刻”,以匠人之心,用双手助力着大国航天梦。
人物介绍:他坚守科研一线近40年,在无线通信领域有着“战神”称号。他主导研发了我国四代短波通信产品,曾带领团队成功解决边海防通信难题,他和团队助力新一代战机、新一代通信网络等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建设与应用,屡屡为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立下功勋。
人物介绍:她扎根采油井场近30年,用勤奋与韧劲解决了一个个生产难题。她带领“刘丽工作室”全体成员,先后实现技术革新1048项,用团结与创新培养了一批批石油领域人才,在实干与奋斗中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石油精神。
人物介绍:胡胜是全厂车工中对刀具最精通的人。为了国产预警机核心部件的生产,他必须使用数控机床将加工精度控制在4微米以内,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胡胜反复对比筛选,从这些种类繁多的刀具中精准地选出12把。然后再根据每把刀的切削参数,通过编程设定不同的切削速度、深度和进给量,最终他做到了。经他精心打造的金属件,为我国首型大型相控阵预警机雷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打下了坚实基础。
人物介绍:58岁的崔蕴,共参与总装过七十多发不同型号的火箭,可2016年在他第一次接到总装长征五号遥一任务的时候,却不知从何下手。由于长征五号体积庞大,总装的难度也极大,经过无数次修改和实验,崔蕴借助火箭边框有限的空隙和可以着力的地方,安装了一块加强钢板,然后再把连接板固定在这块加强板上。最终,长征五号二级火箭,被8组加强板、24块连接板和两个超强力滚环牢牢地固定在滚转架车上,如同箭体两端安装了两个车轮,实现了全新自动式滚装,多人多点同时在地面操作,提前两个月完成了总装任务。
人物介绍:核电站常规岛低压转子,是核电站发电的关键设备。它对钢材冶炼、锻造要求极高。此前,全世界只有日本能够生产。为了打破国外垄断,中国一重的锻造工刘伯鸣接受了这个挑战。万吨水压机锻造车间13个工位,20多个工人,在刘伯鸣的指挥下,上演了最和谐的钢铁合奏。715吨钢锭随着刘伯鸣的手势被搓揉、锤打、挤压,一步步蜕变。整整43天,这个直径3米、长达14米的巨无霸大功告成。专家组验收一次合格,质量超过日本同类产品。从此,这个核电建造的关键设备不再依赖进口。
人物介绍:从大藤峡水利枢纽是我国珠江流域关键控制性水利枢纽,枢纽的船闸大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闸门,这个闸门的底枢曲扭蘑菇头要承受1295吨闸门的压力。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重型铸锻厂炼钢工杨金安接到了要炼出一炉35吨打造这个蘑菇头的特种钢的任务,为此他选用了铬、钼作为原料进行冶炼。为了防止钢水二次氧化,杨金安10分钟迅速做出决断——加大氩气流量。6小时后,40吨原料,剔除了5吨杂质,剩下的35吨特种钢水,是大国工匠冶炼精度和高度的见证。
人物介绍:抗周皓是中国科学院深海所里的一名普通钳工,负责所内深海科研装备的零部件加工、制造和维修工作。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科考任务中,海底地震仪是关键设备,决定着科考成败。受制于船上条件,没有专业维修设备和可更换的零部件。周皓经过仔细搜寻,发现用来包装海底地震仪的15块塑料垫板,可以代替受损仪器上的特种塑料。最终他花了近40个小时才一点点打磨完成,受损的深海仪器终于被修好并成功布放。3天后,科研团队成功获取了深海仪器上记录的数据,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获得万米级海洋人工地震剖面图的国家,大洋从此不再深不可测。
人物介绍: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如今正在服役,航母阻拦机,是一个帮助舰载机着舰的装置,十年前,戴振涛接到了中国第一台航母阻拦机的安装任务。整整十年,经过反复地测量、计算、调整,这些枯燥单调的数据成了他最重要的工作,仅测量这一项就耗去了戴振涛三分之一的时光。
人物介绍:李凯军是一汽铸造公司铸造模具设备厂的钳工。在模具钳工岗位上工作近30年的他,凭借对工作近乎痴迷的热爱,在中国一汽家喻户晓,并且成为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2006年的一天,一位加拿大客商找到一汽,要定制一套22吨的汽车油底壳模具。李凯军领着徒弟们起早贪黑干了4个月,仅抛光这一个工序,就用了30天。验收时,李凯军做的模具平面度达到了0.02毫米误差范围以内,加拿大客商当即追加了800万元订单。如今,李凯军团队制造的汽车发动机缸体模具,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人物介绍:郑春辉,一名从艺30年的工匠,凭着一双巧夺天工的手和一颗孜孜不倦的心,在一段木头上重现了《清明上河图》的盛景。宋代版清明上河图长528厘米,高23.8厘米。为了让巨木充分利用,郑春辉把原画的长度放大1倍,高度放大了6倍。凭借着30年的功底,他耗费4年时间,雕去重达1吨的木料,将2275个人物栩栩如生地雕刻出来,《清明上河图》木雕作品大功告成。
人物介绍:航空发动机维修,是世界机械维修中难度最高的技术之一,而孙红梅就是发动机的“主刀医生”。2013年,一批某型军用飞机发动机机匣损坏,国内没有成功修复这种机匣的案例。如果无法修复,意味着30多架飞机将变为废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713工厂焊接工孙红梅主动请缨维修这批机匣。故障点多发生在腔内,而机匣内部的结构就像俄罗斯套娃,一层又一层,查找困难。孙红梅在机匣外壳上,切割出半个手掌大小的窗口,通过仿真建模和密封检测,通过镜子反射,找寻死角焊点,实现精准仰焊。
人物介绍:竺士杰是一位码头桥吊司机,每天他的工作就是在50米高的桥吊上,用巨大的吊具稳、准、快地吊运来自世界各地的集装箱。由于传统的桥吊操作法极易造成箱体剧烈晃动,很可能会掉落发生危险,竺士杰研究出了减速稳关操作法,利用钟摆的运动规律,在钟摆到达顶点后回摆时开始减速,减速速度一旦与吊具回摆速度吻合,在垂直点停止小车运行,就能够更佳稳、准、快地吊运集装箱。长时间的工作练就了竺士杰精准的判断,在一次黄海海域两艘货轮相撞的事故中,他用自己一直研究的减速稳关操作法,将被挤在舱壁的集装箱一个个全部安全卸下。
人物事迹:高凤林,焊接火箭“心脏”发动机的中国第一人。长征系列火箭,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载火箭,40%的长征系列火箭“心脏”的焊接都出自高凤林之手。精湛的技艺将火箭心脏的最核心部件—泵前组件的产品合格率从29%提升到92%,破解了20多年来掣肘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难题。火箭生产的提速让中国迎来了航天密集发射的新时代。
颁奖词:突破极限精度,将龙的轨迹划入太空;破解20载难题,让中国繁星映亮苍穹!焊花闪烁,岁月寒暑,高凤林,为火箭铸“心”,为民族筑梦!
人物事迹:复兴号,当今世界上大规模运行的动车组列车,目前最高运营时速350公里。李万君以独创的一枪三焊的新方法破解转向架焊接的核心技术难题,实现我国动车组研制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突破,也焊出了世界新标准,推动复兴号的批量生产成为现实。如今每天290多对复兴号风驰电掣,已经成为闪耀世界的中国名片。
颁奖词:一把焊枪,一双妙手,他以柔情呵护复兴号的筋骨;千度烈焰,万次攻关,他用坚固为中国梦提速。李万军,那飞驰的列车,会记下你指尖的温度!
人物事迹:钳工是个普通不过的工种,但是能将手工装配精度做到0.002毫米绝不简单,这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40。30多年来,夏立亲手装配的天线指过北斗,送过神舟,护过战舰,亮过“天眼”,他也从17岁的学徒工成长为身怀绝技的大国工匠,在人类极目宇宙的背后是一份极致的磨砺。
颁奖词:技艺吹影镂尘,擦亮中华翔龙之目;组装妙至毫巅,铺就嫦娥奔月星途。夏立,当”天马“凝望远方,绵延着我们的期待,也温暖你的梦想!
人物事迹:特高压带电作业,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之一,被称为“刀锋上的舞者”。215米,70层楼高,这是特高压带电检修工王进常常攀爬的高度。王进,在正负66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上带电检修的世界第一人!目前,我国在运、在建特高压工程24项,线路长3.5万公里,累计输电超过1万亿千瓦时,均居世界第一。
颁奖词:平步百米铁塔,横穿超、特高压。世界第一的荣耀,他直面生死从容写下!王进,在“刀锋”上起舞,守护着岁月通明,灯火万家!
人物事迹:地质钻探的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朱恒银的定向钻探技术,彻底颠覆传统,取芯的时间由30多个小时,一下缩短到了40分钟;在全国50多个矿区推广应用后,产生的经济效益高达数千亿,填补七项国内空白。44年,朱恒银,一个普通的钻探工人,用智慧、毅力,向技艺的巅峰不断挑战。
颁奖词:从地表向地心,他让探宝“银针”不断挺进。一腔热血,融入千米厚土;一缕微光,射穿岩层深处。朱恒银,让钻头行走的深度,矗立为行业的高度!
人物事迹:核电站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高端制造业水平。乔素凯作为国内唯一的核燃料组件修复团队领军人,26年来20多台核电机组、100多次核燃料装卸任务,带领团队操作零失误。2018年初,历经十年研发的核燃料组件整体修复设备,更是成功打破国外长期垄断。
颁奖词:4米长杆,26年,56000步的零失误让人惊叹!是责任,是经验,更是他心里的”安全大于天“!乔素凯,你的守护,如同那汪池水,清澈蔚蓝!
人物事迹:陈行行,年仅29岁,国防军工行业的年轻工匠,在新型数控加工领域,以极致的精准向技艺极限冲击。用在尖端武器装备上的薄薄壳体,通过他的手,产品合格率从难以逾越的50%提升到100%。一个人最大的自豪是,这个世界不必知道他是谁,但他参与的事业却惊艳了世界。
颁奖词:青涩华年化为多彩绽放,精益求精生成青春信仰。大国重器的加工平台上,他用极致书写精密人生。陈行行,胸有凌云志,浓浓报国情!
人物事迹:在世界上最繁忙的重型柴油机生产线,平均每95秒就有一台大功率低能耗的发动机下线。王树军,一个普通的维修工,闯进国外高精尖设备维修的禁区,针对国外产品的设计缺陷,突破进口生产线的技术封锁,生产出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功率低能耗发动机。让中国在重型柴油机领域和世界最强者站在了同一条水平线上。
颁奖词:他是维修工,也是设计师,更像是永不屈服的斗士!临危请命,只为国之重器不能受制于人。王树军,中国工匠的风骨,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
人物事迹:谭文波,坚守大漠戈壁20多年,被称为油田的土发明家。他冒着生命危险研制出电动液压地层封闭技术,实现了中国自己的自主产权技术,也是世界首创的新技术,打破了地层封闭工具都要从国外引进的局面,也为世界石油技术实现了一次重大革新。如今,他发明的试油工具正在广泛使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几千万元。
颁奖词:听诊大地弹指可定;相隔厚土锁缚气海油龙。宝藏在黑暗中沉睡,他以无声的温柔唤醒。谭文波,你用黑色的眼睛,闪亮试油的“中国路径”!
人物事迹:李云鹤,敦煌第一位专职修复工匠,几十年写下一百多本修复笔记,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工序流程。独创了大型壁画整体剥离的巧妙技法,既不伤害上层壁画,又让掩藏的更为久远的历史舒展卷轴,无限增值。他说,要对得起祖先,对得起子孙。把这么多珍贵遗产的生命延续下去。
颁奖词:风刀沙剑,面壁一生。洞中一日,笔下千年!六十二载潜心修复,八十六岁耕耘不歇。李云鹤,用心做笔,以血为墨,让风化的历史暗香浮动,绚烂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