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保无人机怎么操作
植保无人机是一种利用先进的航空技术和农业科学知识来进行作物保护的工具。它可以帮助农民更高效地管理和保护农作物,提高产量并减少劳动成本。操作植保无人机需要以下步骤:
1、飞行计划:在开始操作之前,首先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飞行计划。这包括确定目标区域、飞行路径、喷洒剂使用量等信息。
2、准备设备:确保无人机处于良好状态,并检查电池电量是否充足。同时,还要确认传感器和摄像头是否正常工作。
3、启动程序:将无人机连接到地面控制站,并启动相应的软件程序。通过遥控器或者预设自动化程序来控制起飞、降落以及其他基本功能。
4、航线规划:根据飞行计划,在地面控制站上设置航线点和任务参数。这些参数包括喷洒速度、高度、角度等信息。
5、自主导航:一旦设置完毕,无人机就会按照预定的航线自主导航。它可以使用GPS系统进行定位,并根据环境条件做出相应调整。
6、作业执行:当无人机到达目标区域时,它会根据事先设定的任务参数进行喷洒或观察工作。这些任务可能涉及施肥、杀虫剂喷洒或者收集数据等功能。
7、数据处理与分析:完成任务后,从摄像头和传感器中收集到的数据将被下载到地面控制站上进行处理与分析。这些数据有助于评估植物生长情况以及采取下一步合适的农业管理策略。
总结起来,操纵植保无人机需要事先准备好飞行计划并确保设备正常运转;通过遥控器或软件程序启动操作;设置航线点和任务参数;让无人机自主导航并执行相关作业;最后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二、农用无人机操作安全指南
1、作业人员
(1)身体健康,反应灵敏,识别力强,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由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以下统称“无人机”)系统生产者依规进行培训和考核,取得操作证书。
(3)植保作业时应佩戴眼部防护装备(护目镜或面罩)、呼吸防护器,穿戴合适的防护服(包括手套)。喷洒毒性较强的药剂时,须备齐必要的临时药品和工具。
(4)下列情形者禁止操作:老、弱、病、残和皮肤损伤未愈者;在哺乳期、孕期的妇女;过度疲劳、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麻醉药品的人员;患有妨碍安全操作疾病的人员。
2、作业机具
(1)所有危险的部位,应固定永久性的符合相关规定的安全标识。操控设备应具有显示植保无人机的实时位置、高度、速度等信息的仪器仪表。
(2)常规作业飞行活动最大起飞重量不超过150千克,最大飞行真高不超过30米,最大平飞速度不超过50千米/小时,最大飞行半径不超过2000米,具备空域保持能力和可靠被监视能力,全程可以随时人工介入操控。非常规作业飞行活动按《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执行。
(3)作业前应检查无人机连接件的紧固性、传动装置的运转灵活性、电池储备、通信链路信号等,确保机具技术状态良好。
(4)无人机应按规定实名登记。无人机运营人应当对无人机投保责任保险。
3、作业环境
(1)天气晴朗,风力等级3级以下,环境温度5℃~35℃,禁止在雷、雨、雾及其他影响作业安全的天气作业。如在夜间作业,应配置夜航灯;禁止在夜间进行超视距作业。
(2)起降地点周围5m范围内应无障碍物,作业路径应均匀覆盖作业区域。作业区及周边10m范围内应避免有电线杆、树木及建筑物等影响作业的障碍物。植保作业区应远离养殖场、学校、医院及居民生活区,远离水源地、牧草地等其他生态敏感区。
4、作业要求
(1)植保作业前,应确认药剂的质量、有效期、毒性等有关情况,按照农药产品标签或使用说明书控制药液的浓度和剂量。操作人员应处于上风口,并注意下风口是否有人员、作物、财产等易受作业影响的情况。
(2)作业时宜选择自主模式,减少使用手动模式。操作人员应保持对无人机的关注,不得从事与作业无关的事情,禁止操作人员双手脱离遥控器或操控设备。使用手动模式时,禁止关闭避障功能。
(3)起飞降落、作业飞行时,现场人员与无人机始终保持15米以上的安全距离或参照厂家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安全距离,无关人员不得进入作业区。
(4)作业结束后应停止发动机,关闭遥控器电源,并将遥控器置于工具箱内,取出钥匙。清理完毕现场药液和残液后方可撤离或转场作业。
5、停机入库和保养要求
(1)清洗机具各部分,确保没有农药残留,彻底排空药箱中的残留物。
(2)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场所,远离火源及腐蚀性的化学物品。
(3)无人机电池充电时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要求进行充电,防止发生起火事故。
6、应急处置要求
(1)作业时遇到突发紧急情况,应优先采用制动或悬停操作,不宜盲目进行拉升、降低无人机高度或转向等操作。当出现紧急状况时,应将无人机以最快方式飞离人群,并尽快降落或迫降。
(2)植保无人机发出更换电池的警报后,应及时停飞,更换电池。
(3)作业时发生事故,应立即停止作业,保护现场;造成人员伤害的,及时采取措施,抢救受伤人员,并向事故发生地农业农村部门报告;造成人员死亡的,还应向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