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游
0 赞数:0 #小说网文#
《2001太空漫游》是英国作家阿瑟·克拉克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于1968年首次出版。这部作品讲述了一块神秘的黑色石板,出现在非洲草原上。300万年后的一个寻常日子,一块黑色石板在月球上被人类挖出。“发现号”宇宙飞船沉稳老练的鲍曼船长,带着他的船员和顶尖科学家团队,在超级电脑“哈尔”的辅佐下,开启了对这石板主人的秘密追寻。该作品被公认为科幻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1983年提名雨果奖;1968年4月,改编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上映。
  • 中文名: 2001太空漫游
  • 外文名: 2001:A Space Odyssey
  • 类型: 科幻
  • 作者: 阿瑟·克拉克
  • 创作时间: 20世纪60年代
  • 发行/播出时间: 1968年06月
详细介绍 PROFILE +

基本介绍

《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是英国作家阿瑟·克拉克创作的长篇小说,1968年首次出版。

作品讲述了一块神秘的黑色石板,出现在非洲草原上。300万年后的一个寻常日子,一块黑色石板在月球上被人类挖出。“发现号”宇宙飞船沉稳老练的鲍曼船长,带着他的船员和顶尖科学家团队,在超级电脑“哈尔”的辅佐下,开启了对这石板主人的秘密追寻。小说语言翔实生动,以独特的想象力展现出宇宙文化的神秘与宏大,展现出人类与宇宙未知世界的崇尚与探索之情。

1968年4月,该作品改编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上映。

角色介绍

哈尔 机器人,主要的反派角色,虽不是人类,但很聪明。他可以像人类一样进行对话。然而,作为机器人,他也可以执行复杂的计算,不需要睡眠或食物。当他变得有自我意识时,他产生了一种罪恶感,并最终形成一种杀戮的倾向。

大卫·鲍曼 发现号的第一任船长,一名技能广泛的宇航员。大卫被选为在前往土星的整个航程中保持清醒的两名船员之一。

弗兰克·普尔 鲍曼的副手。与大卫·鲍曼经常轮换班次和角色,以在发现号上保持持续、清醒的存在。普尔在执行维护时被哈尔击并似乎被杀死。

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 政府高级官员,被派往月球调查TMA-1。他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官员,也是一个顾家的男人。他是第一批看到TMA-1并对其产生的后果感到好奇的人之一。

内容介绍

史前阶段一群生活在饥饿和死亡边缘的人猿,某天在外出的途中偶然发现了一个“人造体”。这个人造体是纯黑的立方体,作用不明,但明显是智慧生物的手笔。人猿虽然不知道什么智慧不智慧,立方体的出现却在它们混沌的心智里触动涟漪。人猿的首领偶然挥舞了一下手里的棒骨,“发现”它是一件趁手的工具。人猿们纷纷开始狩猎小动物,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击杀了一头猎豹,史无前例地站在了进化链的最高端。

随后故事跳跃到了人类太空殖民的时代,作者该段故事发生在2001年。弗洛伊德博士奉命来到月球空间站调查一起特殊事件。书里详细描述了弗洛伊德从地球到月球旅行的过程,也带领读者如亲眼目睹一般考察了月球空间站。原来,在月球上进行作业的太空人们,意外发掘出了一块埋于地底的黑色立方体,证明地球之外存在远高于人类文明的智慧生命。黑色立方体存在的意义不明,弗洛伊德博士判断它大概是某种警报器,只要被发掘出来就证明地球人已经具备太空殖民的基本科技水平。

而根据人类侦测,黑色立方体不断向土星的一颗卫星发射电磁信号。为了与智慧生物接触,人类派出一艘宇宙飞船。驾驶飞船的鲍曼并不知道此行的目的。按照程序,飞船的主控电脑哈尔将在快到达目的地时唤醒冬眠的三位宇航员,他们将进行科学考察,鲍曼只负责航程。但是,事故发生了。电脑哈尔在旅行过程中得了精神分裂症,它认为自己必须杀死所有船员,才能独立完成任务。他果然也杀死了除鲍曼之外的所有人类船员。鲍曼意外存活最终使哈尔当机。弗洛伊德博士通过预录的视频告诉了鲍曼此行的目的,鲍曼独自奔赴永不回头的未知旅程。

背景介绍

1964年,美国社会都在为即将登月的这个人类历史上的创举而受到鼓舞,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找到阿瑟·克拉克,请求他为人类探索外太空的宏大梦想而构思一个电影大纲。随后,阿瑟·克拉克与斯坦利·库布里克以克拉克在1948年写的短篇作品“前哨”的其中一个概念作为该作品的架构基础,同时创作起电影的剧本和一部长篇小说,最后在电影《2001太空漫游》上映后阿瑟·克拉克正式完成了该作品。

作者介绍

阿瑟·克拉克,1917年生于英格兰,科幻小说家,科学家,国际通讯卫星的奠基人。1945年,在《世界无线电》杂志第10期上发表了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卫星通信的科学设想论文《地球外的中继——卫星能给出全球范围的无线电覆盖吗?》,详细论述了卫星通信的可行性,为全球卫星通信奠定了理论基础。战争结束以后克拉克进入大学深造,攻读物理学和数学。1948年获物理学学士,曾任英国星际学会主席。自1950年起克拉克开始创作科幻作品。2008年3月,阿瑟·克拉克去世。

鉴赏评价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2001太空漫游》会认为故事的预设背景是美苏争霸。但若有外星文明的出现,地球上的人类势必会变成一个不分国界的主体,而这个背景在《2001太空漫游》中表现得十分明显。《2001:太空漫游》的故事从猿人开始讲起,叙事者站在2001年的时间节点上追溯人类进化的历史。作品中“望月者”部族和“对方”部族的冲突以及鲍曼舰长再次进化为“星童”说明了“进化—冲突”的机制是永无止境的。《2001太空漫游》给人类提供了不断向高阶文明进化的单向线性结构,并且告诉读者这种进化永远伴随着强者对弱者的毁灭。

《2001太空漫游》中,外星文明虽然确定存在,但自始至终从未有任何一个外星人出现,甚至在最后表现地球与外星的冲突时,也只是用进化后的鲍曼舰长来作为异于地球的一方。关于外星文明的所有了解与想象全部来源于一块黑石板,这块黑石板“极致的黑中,看不到任何痕迹,任何不匀。这是纯然的夜,凝结的夜。”黑石是人类可以见得到、摸得到的,但是黑石背后的完美科技人类无法理解,黑石在外星文明中的用途也无法确定,因此,黑石背后神秘的设计者—外星文明在人类的想象中变得格外强大。这也正是克拉克的聪明之处。外星人到底是什么样子,也许连他自己也不清楚,所以根本无法具体描述,它只是让人类确定了高于人类智慧的外星文明的存在。

《2001太空漫游》探讨了人与科技的关系,告诫人类不可过分依赖机器,同时也暗示了人类的生命在浩瀚的宇宙中飘忽不定。

艺术特色

《2001太空漫游》语言翔实生动,以独特的想象力展现出宇宙文化的神秘与宏大,展现出人类与宇宙未知世界的崇尚与探索之情。

《2001太空漫游》将人物作为符号,生活单调、性格贫乏,就如一台机器一般。

作品影响

衍生作品

1968年4月,该作品被改编为电影《2001太空漫游》。

荣誉表彰

1998年,该作品入选轨迹奖“1990年前最好的科幻小说”奖项,排名第27。

作品评价

中国作家刘慈欣:“从读完《2001太空漫游》的那个晚上开始,我眼中的星空变得与过去全然不同了。这本书把人和宇宙的关系,用一种很诗意的,而且是很宏大的诗意的方式表现出来,在科幻小说中很少能做到这一点。”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2226 】编辑上传提供,词条属于开放词条,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2001太空漫游】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本站不提供观看和下载,请支持正版!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