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瓶鼻海豚
0 赞数:0 #动物#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粉红瓶鼻海豚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淡水海豚,因全身呈粉红色而得名,其一般体长2.5-3米,重约90公斤,尾巴巨大,主要生活在亚马逊河流域。关于粉红瓶鼻海豚的身体呈粉红色这个原因,科学家们也是在一直寻找,很可能的原因应该是和它所进食的食物有关。它们往往喜欢群体行动,因为这样便可以很轻松的包围小鱼群,并把小鱼群轰吓到水面从而被其他的粉色海豚吃掉。粉红瓶鼻海豚由于环境的恶化也让它所能生存的地方越来越少,甚至危害到了它们的生命,也让它们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少,现已被列为濒危物种。
  • 中文学名: 亚马逊河豚
  • 拉丁学名: Inia geoffrensis
  • 英文名: Amazon River Dolphin,Pink Dolphin
  • 别称: 亚马逊淡水豚,亚马逊江豚,粉红淡水豚,粉红河豚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 纲: 哺乳纲
  • 亚纲: 真兽亚纲
  • 目: 鲸目
  • 亚目: 齿鲸亚目
  • 科: 亚马逊河豚科
  • 属: 亚马逊河豚属
  • 种: 亚马逊河豚
  • 亚种: 3亚种
详细介绍 PROFILE +

基本介绍

亚马逊河豚(学名:Inia geoffrensis):是鲸目、亚马逊河豚科的唯一物种。雌豚体长2.3米,雄豚体长2.7米;体重85-160千克。具有非常独特的形体,体长而丰满,颅骨前额陡峭,颚骨纵向隆起。颈椎不连成一体,能90°旋转,使它们能够在大多数方向灵活移动头颈。小眼睛,脸颊胖。与驱干相比显得喙部较大并突出,可容纳140颗牙齿。鳍状前肢宽大,背鳍退化。皮肤颜色从暗褐色、灰色、蓝灰色至乳白色,甚至粉红色。

是亚马逊河及奥里诺科河流域特有的物种,是体形最大的淡水豚。非常适合在树丛中滑行。可利用回声精确定位河泥里的猎物。通常是单个或成对生活,但有时也会为了捕猎会组成多达15只左右的群体。通常在河底捕食虾、蟹、小鱼,偶尔也能捕捉到体形较小的龟。分布于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委内瑞拉。

生长与分布

栖息环境

栖息于梅塔河、阿劳卡河、卡萨纳雷河、比塔河、维查达河、托莫河、图帕罗河、奥里诺科河、瓜维亚雷河(以及瓜亚贝罗富河)、伊尼里达河和阿塔巴波河;在连接奥里诺科河和内格罗河(巴西亚马逊河的支流)的卡西基亚雷运河,以及阿亚库乔港的两组急流的上游和下游;阿普雷河、葡萄牙河、瓜纳雷河、瓜里蒂科河、卡帕纳帕罗河、奇纳鲁科河和考拉河。在上述河流系统中,几乎所有类型的微生境中都可以找到亚马逊河豚,包括主要河流、小河道、河口、湖泊以及瀑布和急流下方。水位循环对这些海豚在一年中不同时期的栖息地使用产生了最强烈的影响,直接通过确定哪些区域可以通航,间接通过决定鱼类最丰富的地方。

在旱季,亚马逊河豚在主要河道中最为丰富,因为较小的水道太浅,猎物集中在这些河流的边缘。在雨季,亚马逊河豚可以轻松地在较小的支流中航行,甚至可以冒险进入河流泛滥平原和被洪水淹没的森林。雄性和雌性似乎有不同的栖息地偏好,雄性返回主要河道,而水位仍在上升,而雌性和它们的小河豚则继续向内陆更远的地方发展。出于多种原因,雌性和小河豚可能会在洪泛区停留更长时间。较平静的水域可以防止年轻的亚马逊河豚被强大的河水带走,让它们在较平静的环境中休息、哺乳和捕鱼。它们受到成年雄性攻击和其他物种捕食的风险也较低。

分布范围

分布于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委内瑞拉。

形态及特征

亚马逊河豚是5种河豚中最著名的河豚。雌豚体长2.3米,雄豚体长2.7米;体重85-160千克。具有非常独特的形体,整体长而丰满,颅骨前额陡峭,颚骨纵向隆起(称为“瓜头”)。具有非常灵活的颈部,颈椎不是连成一体的,使它们能够在大多数方向灵活移动头颈。

眼睛小,脸颊胖。有一个极长而尖的喙部,与驱干相比显得喙部较大并突出,可容纳140颗牙齿。前部的牙齿呈立锥状,后部较平并有细小的尖锐突起。两种牙齿分担不同的工作,前者用于攫取猎物,后者用于咀嚼。适合在枝蔓缠绕的雨林捕猎鱼儿,或者啄食河泥中的甲壳类动物。

具桨形鳍肢,鳍状前肢略向后弯曲,既长且尖。无背鳍,但是背部钝三角形的脊状隆起显示了进化遗留的痕迹。

亚马逊河豚的体表颜色最明显的特点是并不限于粉红色一种,从暗褐色、灰色、蓝灰色至乳白色都有。

生活习性

亚马逊河豚通常是单个或成对生活,但有时也会为了捕猎会组成多达15只左右的群体。它们的视力较好,只不过肿胀的下颌会挡住向下的视线,有时出于观察的需要它们会将身体翻转改泳姿为仰泳。

该物种在清晨和深夜最活跃。在慢泳时速度一般为每小时2千米。是一种有趣和好奇的生物,会靠近船只,拉扯桨并彼此互动玩耍。它们的灵活的身体允许其在浅水区域游泳,因为肥胖的脸颊使视力下视困难,它们会在洪水漫延的树丛间仰泳。在雨林河流的阴暗水域使用回声定位将猎物锁定,主食各种鱼类和蟹类。

每年春天,亚马逊河豚离开所属河道的范围,到巴西西部保留区,亚马逊河的两条支流去游动。因为每年有一半的时间雨水会淹没这里数千平方英里的森林,使此区域变成树木罩顶的汪洋。非常适合河豚生存。通常在河底捕食虾、蟹、小鱼,偶尔也能捕捉到体形较小的龟。

繁殖方式

科学家发现,亚马逊河豚会投掷和敲打树叶、枝条甚至石头。“雄性河豚常常会拼个你死我活,”“它们非常残酷,会全方位攻击对手:咬咽喉、尾巴、鳍肢,撕裂呼吸孔。雄性河豚个个伤痕累累。”只有很少一部分雄性河豚能够变成亮粉色,深受雌性河豚青睐,有时亚马逊河豚会用长喙衔些野草或者一块木头,转着圆圈,击打水面。据美国《科学》杂志在线报道,它们并不是在游戏。研究人员指出,这是第一个例证,表明一种水生哺乳动物能够利用道具进行性展示。在6000多只亚马逊河豚中,研究人员发现有221只河豚——其中大多数是雄性——使用了这些小道具。雄性的这种行为往往在接近雌性时才会出现,并且主要集中在7月份——比大多数雌亚马逊河豚生育宝宝的时间提前了14个月。

亚马逊河豚雌性在6-10岁之间达到性成熟期,妊娠期约为11个月。幼豚出生于7月份,每次一胎。此时正值水位开始下降,从而迫使河豚回到主要水道。出生间隔时间可能长达5年,生育期长达30年。

价值及其他

亚种分化

亚马逊河豚(3亚种)

中文名称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亚马逊河豚玻利维亚亚种 Inia geoffrensis boliviensis d'Orbigny, 1834

2 亚马逊河豚指名亚种 Inia geoffrensis geoffrensis Blainville, 1817

3 亚马逊河豚奥里诺科亚种 Inia geoffrensis humboldtiana Pilleri & Gihr, 1978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无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种群现状

在整体上处于危险境地的淡水豚类中,亚马逊河豚的状况相对而言是最安全的。尽管如此,IUCN在1994和2000年发布的红色名录中都将它归入了“易危”的级别中。人类在捕鱼活动,包括使用渔具都对其有潜在的威胁,船只的漏油和噪音污染,过度捕捞和猎杀行为,也会对其生存造成影响。另外农药的大量使用,农业产业越来越多的在亚马逊河和奥里诺科河盆地进行扩张。以及黄金开采产生的化学物质“汞”未能按照标准进行处理,从而造成部分水质污染。亚马逊河豚栖息地的造纸厂排出的废水也是一个潜在的污染来源。

2000年亚马逊河豚被列入“濒危物种贸易公约”附录二的物种,1988年开始巴西和玻利维亚以及秘鲁、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的保护区已相继立法禁止捕杀亚马逊河豚。国际捕鲸委员会科学委员会也于2000年提出了对亚马逊河豚保护措施的建议。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2777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