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钟山
0 赞数:0 #古诗词#
《游钟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所作的一首诗,为王安石晚年参禅悟道后的诗作之一,诗中透着禅的要旨“平常心”,了悟宇宙人生真谛。全诗短短二十八个字,却连用了八个“山”字,显然不是随意的行为,而是有意的安排。八个“山”字在诗中形成了回环反复之美,而且对称中有错落,更有特殊的韵味。尤其是最后两句“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闲”,道尽平生洒脱,令人回味无穷。
  • 中文名: 游钟山
  • 类型: 古诗
  • 作者: 王安石
  • 创作时间: 宋代
详细介绍 PROFILE +

内容介绍

游钟山

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鉴赏评价

这首诗是王安石《游钟山》四首七言绝句之一,短短二十八字之内,便重复出现了八个“山”字,如此回环反复,读之朗朗上口,匠心独运,这样的诗作在古典诗词中是极少见的。唐代羊士谔的一首《乱后曲江》,“忆昔曾游曲水滨,春来长有探春人。游春人尽空池在,直至春深不似春。”诗中五叠“春”字,读来已是传神至极,毫无矫揉造作,为复而复之嫌疑。而王安石的这首《游钟山》更是出奇制胜,独绝无二。

八个“山”字平均分配于四句之中,这显然是诗人巧心谋篇布局,以显出渐次的层次感。但又并非一成不变,毫无错落,前两句中每一个“山”字都写在了七言的不同位置上,而后两句又处于相同之处。形式上既有参差,又有对称,堪称一绝。古典诗歌有“诗避重字”的说法,一因格律,二因诗作篇幅短小,要表意染境本已不易,若再反复用字,反而会有追求词藻,诗作空洞,而不能达意的问题。但王安石的这首《游钟山》在诗意的表达上,不仅没因反复用字而大打折扣,而且句意如叠字一样,环环相扣,更有以山自拟的深意暗含其中。即使不深究诗境,全当一首普通的归隐山水诗来看,这也是佳作一篇。

“终日看山不厌山”,归隐后的王安石常骑着毛驴悠游钟山,但日日与山为伴,以山为景,却未曾厌腻。一写钟山秀美,二写山之变幻。山川看似亘古不移,但若像王安石这样细细赏来,也会看见钟山的日新月异,花草树木、鸟兽蛇虫,每一日、每一时、每一刻都在改变。因为喜爱而想要“买山终待老山间”,而事实上王安石最后确实安葬于钟山南麓。

“山花落尽山常在”,写的不正是禅家缘起性空的核心思想吗?以山花喻世间一切有为法,生灭不止变化不休,如山花一般,年年岁岁有开有落。再以钟山喻法性本空,因为性空才能缘起,无空便无有,有从空中生,正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山若不存,山花何在?与此同时,缘起才知性空,正是见证了山花的生生灭灭,才知道山的不移不乱。“山水空流山自闲”,山间流水潺潺,不分昼夜不知疲惫,无有尽时不明始日,但一动不如一静,流是空流,唯有闲,才是洒脱自性。全诗看似在写钟山,实则是在写诗人的心。

其实,对于这样一首精妙的山水诗,或许不解而解才是最佳的赏析方式。无须通晓历史背景,无须得知诗人心境,甚至无须深究其中禅意,或是根本不知诗人是何许人,亦无碍无障。毕竟诗中所提就只有山水,本就无所谓时代无所谓背景,于是读者便可以自心自解,在这首看似简单的山水诗中见自己、见众生,见心中所有的诸般万象。山花到底只是山花,还是禅家的缘起性空,还是诗人已抛下的荣华富贵……答案只在我们各自的心中,如此赏析,岂不是和钟山一样,自在清闲。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9872 】编辑上传提供,词条属于开放词条,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游钟山】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本站不提供观看和下载,请支持正版!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词条所在榜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