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杨次公春兰
0 赞数:0 #古诗词#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题杨次公春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题春兰之作是苏东坡在杭州为官期间,为好朋友杨次公的兰花画作题的。诗的前四句写兰的非凡风姿,后四句写人对兰的倾心爱慕,通过对兰花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兰花的赞美之意合崇敬之情,同时对画作也给予了肯定评价。此诗着眼于审美对象与审美感受的特异之点,其他一概略去不写,实是别出机杼。其中前两句“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历来为咏兰名句。
  • 中文名: 题杨次公春兰
  • 类型: 五言古诗
  • 作者: 苏轼
  • 创作时间: 北宋
详细介绍 PROFILE +

基本介绍

《题杨次公春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题春兰之作,前四句写兰的非凡风姿,后四句写人对兰的倾心爱慕,通过对兰花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兰花的赞美之意合崇敬之情,同时对画作也给予了肯定评价。

内容介绍

作品原文

题杨次公春兰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⑴。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⑵。

丹青写真色⑶,欲补离骚传⑷。

对之如灵均⑸,冠佩不敢燕⑹。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羞:难为情,害羞。

⑵蓬艾:泛指丛棘荒草。

⑶丹青:丹和青为中国古代绘画常用的两种颜料,故以此代指绘画。真色:真正的面貌。形容画得逼真。

⑷离骚:战国楚诗人屈原作的《楚辞》篇名,文中多次写到兰花。

⑸灵均:即屈原。他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⑹冠佩:把花戴在头上或佩在身上。燕:轻慢,亵渎。

白话译文

春兰花就像是美人,不需要采摘,那娇羞的神色就主动展现在人们面前。哪怕是蓬草和艾草再多看不到被掩盖的春兰,但是随着清风阵阵,依然时不时可以闻到那沁人的馨香。杨次公的这春兰图用妙笔丹青把春兰如实画了下来,达到了可补《离骚》而无愧于屈原的地步。面对着这春兰花,就好像是面对着灵均,让人不敢把它戴在头上佩在身上来亵渎他。

背景介绍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这首诗作于同年,是作者欣赏杨次公的春兰图后的题画之作。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鉴赏评价

文学赏析

兰,“春则茁其芽,长五、六寸,其作一花,花甚芬香。大抵生深林之中,微风过之,其香霭然达于外。”(《尔雅翼》)这首题春兰之作,前四句写兰的非凡风姿,后四句写人对兰的倾心爱慕。

兰花的风姿非同一般。“春兰如美人”,其娟秀妩媚的形貌,自在不言之中;更使诗人动情的是其卓尔不群的风韵。兰花并不以艳丽的花朵迎人,也并不像行云行雨的巫山神女那样自来亲近,若无识者采撷,宁愿自守芳洁,是羞于自荐的。然而,“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孔子家语》)在春风雨露的滋润下的兰花,幽香远溢,清雅沁人。尽管兰藏身于乱蓬萧艾之中,闻其香而不见其姿,还是被诗人发现了。前四句,写足了兰花的风神。其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外观的形貌,更在于内蕴的韵致。故略其形而写其神。

诗人对兰花的爱慕也与众不同。古代诗人屈原的《离骚》屡次写兰,又是“纫秋兰以为佩”,又是“结幽兰而延伫”。东坡要以丹青描绘兰花真容(也就是作诗刻画兰花特有的品性标格),以补《离骚》之不足。他也要象屈原那样,以兰为芳洁之友,郑重对待,高冠带剑(屈原《涉江》有“带长铁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鬼”之句,谓其服饰高古奇伟),纫兰为佩,丝毫也不敢亵渎。

既然兰花非同凡艳,当然不得以凡艳待之,且当以非凡之笔写之。咏兰之作矣,此篇着眼于审美对象与审美感受的特异之点,其他一概略去不写,实是别出机杼。诗中明以美人喻兰,暗以兰喻隐君子,故与《离骚》、灵均关合,颇见匠心。

名家评价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态浓意远,余味曲包,故得骚经之流韵。

清·纪昀《纪评苏诗》:常意,而写来深远。

清·赵克宜《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次联入微。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7497 】编辑上传提供,词条属于开放词条,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题杨次公春兰】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本站不提供观看和下载,请支持正版!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