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至2023年3月,浙江中医药大学下设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康复医学院、第四临床医学院、第五临床医学院、杭州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技术与信息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创新创业学院等,举办1所独立学院(滨江学院)。拥有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附属第三医院(浙江省中山医院)、附属杭州市中医院。
学校现有博士学位点覆盖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覆盖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医学技术、护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包括中医博士与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硕士、中药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生物与医药硕士、药学硕士9个专业学位类别。建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2000余人(含独立学院),其中硕博士研究生4700余人、学历留学生800余人。
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开设了中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中药学、药学等医类及相关本科专业34个,其中中医学、中药学、临床医学、药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公共事业管理、中医骨伤科学、预防医学、健康服务与管理等11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中医学、临床医学、中药学3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建有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一批省部级以上教学平台。2001年获教育部首批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优秀,2008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
浙江中医药大学始创于1953年6月,时名为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
1953年6月,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创办。
1955年10月,学校独立办学。
1956年初,学校迁至杭州市四宜亭。
1956年下半年,学校迁至杭州市庆春路原浙江大学旧址。
1959年6月,成立浙江中医学院,正式开展全日制本科教育。
1960年4月,学校并入浙江医科大学。
1963年11月,恢复浙江中医学院。
1970年7月,再度被并入浙江医科大学。
1974年9月,再次恢复独立设置浙江中医学院。
1978年,成为文革后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高等院校。
1980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将浙江省中医院由浙江省卫生厅直属划归浙江中医学院,成为学校首家附属医院。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5年,开始招生留学生。
1987年,成为全国中医院校首批获得港澳台地区招生权的学校。
1996年下半年,学校向浙江省教委提出移址新建申请。
1997年初,浙江中医学院移址建校工程启动,校址位于钱塘江南岸。
1998年6月,在浙江省属高校中率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下半年,工程正式动工,并于1999年底竣工。
2000年3月,整体迁至杭州市滨江高教园区办学。
2003年,首次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6年2月,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同年,成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单位。
2007年8月,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成为浙江省属高校中首个国家重点学科。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1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3年1月,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014年1月,省政府批准将杭州医学院(滨江校区)置换给浙江中医药大学。4月,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2015年4月,入选国家“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9月,富春校区竣工并投入使用。
2017年8月,入选第二批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9月,成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三方共建的高等院校,正式跨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2018年11月,与杭州医学院签订(滨江校区)校区移交协议。
2022年2月,列入浙江首批省属社会评价组织名单。9月6日,浙江中医药大学松阳研究院成立。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3年7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