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姓
0 赞数:0 #姓氏#
覃姓,中华姓氏。源自于覃怀、谭姓。先秦时期,覃姓活动于河南地区,主力也由北方移入了南方。历经秦、汉、晋、南北朝,覃姓已经繁衍到各地。宋朝时覃姓已是广西的著名大姓,形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宋朝时期,覃姓大约有8千人,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明朝时期,覃姓大约有48000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5%,排在第二百位以后。广西仍为覃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覃姓总人口的65%。根据2006年《中国姓氏三百大姓》,当代汉族覃姓的人口近130万,为全国第一百二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覃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西,大约占全国覃姓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贵州、湖南、四川、广东四省,大约又占全国覃姓总人口的29%。覃姓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四百二十一位;覃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1%,排在并列第三百六十八位;覃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033%。历史上重要覃姓的人物有覃元先、覃光佃、覃应机、覃子豪等。
详细介绍 PROFILE +

历史发展

姓氏读音

覃字在读为tan时,由“谭”字去掉偏旁而来的。

覃字读为qin时,原读xun,湘西土家族读“shen”。

覃字读为xun时,主要是指居住在长江以南原古代蛮族或巴蜀区的覃姓人。早在汉代时,澧中、平川、赐州等地的蛮族中都有覃姓,蜀郡也有覃姓。这一支派的覃姓人还出了一位名为覃元先的名人,官至东宁州刺史。

主要源流

源自覃怀

“覃怀”是地名,今河南温县周围为覃怀,夏称覃地,秦汉称河内郡,唐宋称怀州,元以后称怀庆府。 “覃怀”字意来自甲骨文中的解释。覃像酒盈樽(古代的酒壶)。“覃”字上面的“西”字,是酒壶的盖,西下的“曰”是酒壶的大肚,“十”字底部为尖状,插入地中便于存放。此地有一部落叫覃怀氏,其后以部落名为姓,称为覃怀氏,后简为覃氏。

出自复姓皇覃氏

夏有皇覃氏部落,其后亦简改为覃氏。

出自姒姓

源自春秋时谭氏为避难所简改为覃氏(tán,音谭)。春秋时公元前684年,即鲁庄公十年,齐桓公灭谭子国,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后又去言改姓覃,岭南多此姓。

出自少数民族

覃姓的外来血缘是组成今天汉族覃姓的重要成分,特别是湖南和两广地区的覃姓,基本上是出于东汉巴郡五姓蛮的覃姓。覃、潭、谭、镡、瞫五字音近相通,后来演化出五个姓,实为一姓。澧中蛮、平州蛮、赐州蛮中均有覃姓,后来成为广西、贵州,湖南等地覃姓。

迁徙分布

覃氏经历了几千年来的频繁迁徙,总的流向和趋势可概括为:北南东西,即自北向南,先东后西。根据史籍和各地覃氏族谱记载及口碑,除了上述在黄河流域的几次迁徙之外,还有八次较大的迁徙。从覃怀地到会稽郡覃怀地,是大禹治水的“指挥部”,也是治黄最早取得成效的地方。夏禹治水,从冀州出发巡视,冀州治理工作从壶口开始,然后再治理梁山和岐山。覃怀的治理由于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取得成效。伯益带领覃怀人随禹到浚县安营扎寨,治理黄河,后又跟随禹到各地治水。现在距大任山10公里的屯子乡席营村,还聚居着800多人的覃氏后裔。大任山明代古碑上,还刻着覃氏先祖“席营村覃滚”的名字。接着大禹带领大家继续治理黄河下游的水患,施工最多的地方是兖州(今山东省境内),再到徐州(今江苏省境内),到安徽涂山,经过疏导,引黄河流入渤海。大禹最后到达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并在会稽去世。大禹和他的助手包括覃怀人在内的民众辗转从北到南,到达会稽。为了纪念祖先伯益,覃怀人把会稽作为覃氏的堂号。至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南、下南、水源、洛阳、温平等乡,河池市的冲蒙屯等覃氏支系都以“会稽郡”作为覃氏堂号。

从湖南武陵南迁

覃儿健是目前所见历史记载的第一位覃氏历史人物。据《后汉书·西蛮西南夷传》、《湖南通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等记载,覃儿健,武陵(今湖南省张家界市)人,祖籍雍(今陕西),望出关中。其父受封武威镇夷将军,于汉平帝三年(3年),领兵助武陵太守征剿有功,驻守沣水流域溇中、充中及零阳等地,当时正值王莽推行新政,他组织民众合力抵抗新政,被推举为精夫(即统帅)。覃儿健自幼在父亲的指导下,学文习武,练得一身好武艺,长大成人后得到大家的信任。父亲去世后,覃儿健继而成为领导当地民众的统帅,威镇武陵地区。 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武陵溇中地区民众拥覃儿健反抗官府增加税赋,先后攻下零阳、作唐(今湖南省安乡县境内)等地。次年,汉王朝调荆州(今湖北省境)等七郡及汝南颍州(今河南省境)的囚徒5000多人前来征剿,覃儿健战死,民众失去主帅,溃不成军,纷纷逃往深山野谷。覃儿健后裔为逃避官军搜索,免遭灭族之祸,大举南迁,进入今广西北部的九万大山, 分居于今三江侗族自治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及阳朔、永福、鹿寨、柳州、宜州等市、县;现在这些地方覃姓人口较多,与覃儿健后裔的南迁有很大关系。民国《宜山县志》中就有有关覃儿健的记载。

覃万传从陕西入川

覃万传,三国时人,祖籍陕西南郑,曾任蜀汉胖舸郡太守马忠的总兵。蜀汉建兴三年(225年)随诸葛亮南征有功,经马忠推荐受封武陵君,镇抚五溪(五溪为雄溪、满溪、西溪、抚溪、辰溪),即今黔东、鄂南、湘西交界一带。三国时魏景元四年(263年),魏伐蜀汉,汉后主降魏,万传无法返祖籍,落籍五溪。其后人一部分自贵州思南、镇远、榕江等地南下广西,现在贵州东部各县(自治县)及广西融安、融水、环江、宜州等各县(自治县、市)的覃氏,有的是覃万传宗支的后裔;另一部分留居原地,成为湖南武陵地区覃氏的主力。湖南溆浦县覃行璋、祁阳县覃季以及邵阳、武罔等县覃氏中,也有覃万传的后裔。

覃元先入桂

覃元先(生卒年不详)南北朝南梁时东宁州(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刺史。元先去世后,其后人纷纷散居罗城周围各县,北至融安、融水,中部至柳城、柳州、来宾、象州,南至平南、桂平、贵港,甚至广东的南海、肇庆、茂名、信宜、化州、罗定等地,都有覃氏后裔居住。据湖北省利川市覃氏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是在清朝后期随太平天国起义部队征战到达南京,再随翼王石达开征战到四川,石达开死后,又由四川东下落籍利川县 (今湖北省利川市),历时100多年,发展到100余户。根据《太平天国史》十五《列传》记载:覃炳贤,广西永安(今蒙山县)人,随太平军征战南京,又随石达开逃难到四川,达开死后,由川东而下,落籍湖北利川县(今利川市)。还存覃炳贤的后裔,其先祖是覃元先。

唐代覃汝先驻镇施州

根据湖南《石门县志》、《覃氏族谱》,覃汝先生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台湾《覃考》说,中国覃氏于十六国混乱以及南北朝南梁(302-564年)灭亡后,即从关中有褒、南郑、汉中一带,迁到四川的瞿塘关(在今重庆市境内),历经200年,族人散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开州(今四川省开县)、归州、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施州(今湖北省恩施市)等地域,繁衍发展,再次成为巨族。在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的一次政治剧变中,覃氏获得了一次发展的良机。

从白马县迁邕州

白马县是古代的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覃氏先祖南迁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但以宋代较为集中,这与军事行动有关。在北宋年间,朝廷对广西有几次大的用兵,一次是皇祜年间(1053年前后),宋朝派狄青等率数万兵马南征侬智高,打败侬智高后,在邕州一带屯兵4000余人,驻在水陆交通沿线,后来其中许多人落籍成为当地居民,有不少为覃氏。据1998年底统计,仅南宁市郊区就有覃氏4615人,占郊区人口的1.3%,按姓氏人口排第19位。这些讲平话的汉人,大多数家谱上都写有宋代跟随狄青南征留下来的。再是宋熙宁年间 (1069-1077年),宋朝廷派大将郭逵率兵讨伐交趾乾德叛乱,平息后留下部将戍边。此外,从北宋到南宋期间,因北方战乱和黄河多次决口,特别是随着北宋的灭亡,王朝向南迁移,皇族和官员及大批民众来到南方,其中岭南地区是重要的移民迁徙地之一。

宋代,覃氏出了不少著名人物,其中覃庆元三代进士,在朝野产生了一定影响。

覃三耀入桂留戍东兰民国23年(1934年)出版的广西《上林县志》中的“民族志”记载:覃三耀(又名覃怀满,亦作山耀、三孝),生于元至J帧二年(1331年),原籍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为起义军首领覃景山之子。覃景山去世后,三耀继承父志,高举义旗,继续聚众起义,称“天下兵马大元帅”,带了一支覃家军随明将廖永忠征南,明洪武元年(1368年),白海路经福州、潮州,再取东莞、梧州、浔州、邕州、宾阳,后移宜州德胜司入东兰。由于韦天珍、覃怀满平乱有功,明朝廷授韦天珍为东兰州世袭知州,覃怀满为世袭武官,留戍东兰州,落籍于都彝哨(今广西东兰县大同乡那雅村)。韦氏土司实行军政合一的封建领主世袭制,土司除了直接占有和经营部分土地外,按哨封给韦氏宗族和覃、黄、龙等姓官兵。这支覃家军又分出一支继续进军西藏,为明朝统一边疆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落籍盐井(今西藏自治区盐井县)。据四川省大足县的人说,近邻四川省的西藏自治区边境还有覃氏居民。覃怀满在东兰生真贤(维昭)、真圣(维真)、真仁(维彦)三子,后裔繁衍黔、滇、桂20多个县及越南同登、谅山、高平等地,人数有上百万。

1990年出版的河南省《浚县志》记载,该县100人至1000人的姓氏有覃、毛、程、友、齐、霍、侥等。1993年出版的河南省《武陟县志》记载该县的姓氏有……简、覃、靖、蒯、蒿、福、熊、雏、裴、谭……等414个。浚县屯子乡席营村《覃氏族谱》记载,明代初年,覃家子弟兵随反对元朝的起义军南征,南方平定后,又北上。一同征战的还有席姓和张姓的兵,打到大名后,回故土落籍, 因为席姓先到,所以当地就叫席营村(距前文所述的古白马县白马坡10多公里),朝廷将300亩耕地,另3亩4分坟场地赏给覃大义等有功人员,世代免纳粮,这个待遇,到解放前还为历代政府所承认。

明代,覃氏中出现不少人才,其中较著名者有覃应元,字德芳,四川云阳县人,明嘉靖进士,知河南府。他以德感召下属及群众,平息匪乱,整肃地方治安,政绩突出,升任四川副使。覃达,湖南石门人,曾任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万户官,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被征调到四川征剿,奋勇杀敌立功。丧于四川省大溪坪。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根据报告,覃姓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广西。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覃姓的郡望为齐郡、会稽郡。

覃姓堂号主要有河内、齐郡、弘农、忠孝、百华、有竺、会稽、光裕、裕经、积善、余庆、八庆、三多、国厚、南海、天水、敦睦、旺相等。“河内”堂号是大多覃姓使用的堂号,河内即古覃怀地,在今河南武陟、沁阳一带,而覃地在今温县的东平皋村。这是覃姓的最早起源地之一。河内郡为西汉设置,到唐朝改为怀州,此为以河内为堂号之缘。

姓氏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覃姓历代名人8名,占总名人数的0.018%,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四百二十一位;覃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1%,排在并列第三百六十八位;覃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033%。

覃儿健, 溇中(今慈利、石门、大庸等地)"蛮"人,东汉建初三年(78)"蛮"族起义,奉为领袖。

覃季:唐朝太子太傅。

覃光佃:北宋广西融州(今融安县)人。博学能文,宋仁宗时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势,京师呼为真御史。

覃庆元:覃光佃之父亲,北宋融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景德进士,景德至大中祥符年间(1006-1010年)被封为御史中丞。为人稳健,遇事敢于发表意见,举朝服其公正。

覃昌:宋朝进士,官至国子祭酒,退休后闭门讲学,教人读经书,著有文集。

覃修纲:(1839-1905)字省三,壮族,原籍广西百色西林县人,起甘肃西宁镇总兵,清朝抗法将领,寄籍文山后封为建威将军。

覃昌:北宋广西融州(今融安县)人,覃光佃的儿子,庆历进士,官至国子祭酒,退休后闭门讲学,教人读经书,著有文集。

覃元先:原名覃彦,南梁广东南海人,原籍陕西,善骑射,亦精通文墨。齐未,反者四起,元先募乒卫乡里,据有番禹。

覃贵福:字子善,广西来宾武宣县(东乡福隆村)人,太平天国十年(1860)武状元,太平天国后期著名将领,政治家,诗人。

覃垕:(1309-约1372)湖南慈利县溪口覃家沟人,幼名文廑,元末土家族土司,义军首领,死于1372年6月6日,是土家族转说中“覃垕王”的原型,张家界土家人民心中的“神”。

覃达:明代湖南石门人,曾任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万户官,洪武年间(1368-1398年)被征调到四川征剿,奋勇杀敌立功。丧于四川省大溪坪。

覃添顺:湖南石门县人,生于元朝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九月,土家族起义军领袖,建立添平所,明初石门添平所土司,被封为“武德将军”,世袭至民国时期。

覃吉:明代太子太傅。

覃应元:字德芳,明朝四川省云阳县人,嘉靖进士,知河南府。他以德感召下属及群众,平息匪乱,整肃地方治安,政绩突出,升任四川副使。

覃振:爱国人士,辛亥革命先驱,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代理院长、司法院副院长。

覃应机:(1915—1992) 壮族,广西东兰人。1983年5月至1988年1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主席。中共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三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覃绍殷:广西自治区马山县人,壮族。1959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理事,桂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桂林画院院长。

覃子豪:四川广汉人。现代诗人、诗歌评论家。

覃甦,湖南石门人,1932年任红三军八师师长,在部队转移战斗中牺牲。

覃子斌(1892—1944):湖南省大庸县人,革命烈士,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授予少将军衔。

覃健(1911-1959):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覃国翰(1912-1996):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覃士冕(1914-1981):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覃嗣玲: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公安局收教所所长。

覃瑞祥:1952年7月生,广西北流市人。曾任中共来宾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覃祥官,1933年农历9月26日出生在长阳县榔坪镇杜家村。中国合作医疗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之父”,第四届省人大代表。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4732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