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佛寺,位于南阳社旗县丁庄乡安庄村委张庄自然村东北200米,苗丁路与安程路交叉口南190米处。据碑文记载,始建于隋唐时期,重建于1976年。
来佛寺,大殿两侧有两个椭圆形花坛,坛内奇花异草、满院幽香,大殿东侧金刚馆内,供奉有释海庆法师金刚不腐之体,端坐如初,体肤完好无损,为打坐诵经状,栩栩如生,如今已供奉十余年。
佛寺采用传统宫殿建筑形式。寺院一般以殿堂(又称正殿、大殿或大雄宝殿)为主体。殿堂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特点。殿堂的屋顶,较多地采用庑殿、歇山、重檐、悬山、硬山、卷棚等样式。屋顶,无疑是中国建筑中比较显著、比较重要的部分,无论正视、侧视、俯视,它的立面平面都是曲线。曲线优美的屋顶,尤其翼状起翘的飞椽,轻巧活泼的动人形象,是给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斗拱是中国建筑独有的奇特构件,常被用来代表中国建筑,兼具结构、造型、装饰多重功能,十分独特斗拱由多种形状各异的木块重叠装配而成,位于柱顶、额枋、梁枋与屋顶之间,它的使用可增加屋檐伸出的长度,缩短梁枋跨度,分散节点处的剪力,此外,还兼有装饰作用并表现尊贵等级。使用斗拱的木构架,是“中国建筑真髓所在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大殿一般采用梁柱结构。其梁柱做法,是沿进深方向在石础立柱,柱上架梁;梁上又立短柱,上架一较短的梁。
这样重叠数层短柱,架起逐层缩短的梁架。最上一层立一根顶脊柱,形成一组木构架。每两组平行的木构架之间,以横向的枋联结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顶脊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子;檩子上排列椽子,承载屋面荷载,联结横向构架。这种木构架,是用中国传统工艺做成,可抗地震的破坏。从建筑格局上看,我国建筑群体的平面布局,多为均衡对称,设计时以纵轴为主,横轴线为辅,通过暗示、烘托、对比等手法,使建筑间含有微妙的虚实关系,从而体现了中国建筑“含蓄”的美学特征。一般佛寺的建筑,也以中间一条南北向纵轴线为主,主要建筑都位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安排在轴线的东西两侧。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山门的正面为天王殿,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宝殿、法堂,再后面为藏经楼。
对于佛教思想史的分期法,近代的学者之间,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不过,以一般来说,可以分作两大类:佛陀时代称为基础的佛教,佛陀以后称为发展的佛教。基础的佛教,可以称为原始的;发展的佛教,则又分为第一期小乘部派佛教,及第二期大乘宗派佛教。小乘的思想,着重出家僧团在注解释义方面的努力。大乘的思想,则重于佛陀本怀在精神理想方面的发挥。但此二者的渊源,均不出乎原始佛教思想的延伸。我们研究佛教,若不追本溯源,理解原始佛教,光看小乘的部派佛教及大乘的宗派佛教,往往就会误解佛教。乃至使你面对着三藏圣典,感到莫衷所以而难以抉断和取舍。
因为发展的佛教之中,均已多多少少加入了历代古人的思想,以及各个时代环境中的特殊成分。唯有研究了原始佛教,才能真正了解佛教的根本精神之所在。佛陀及其教团(一)出家以前的菩萨:我们所讲的佛陀,就是距今二千五六百年前生于印度的释迦牟尼。佛陀是由行了菩萨道而完成的。尚未成佛的佛,通常均称为菩萨,此处是指释迦佛的最后身菩萨。出家之前的菩萨,乃是一般人格(凡夫)的榜样。
身为太子享尽人间一切富贵尊荣,这是人间福报的模范,自幼好学深思、博闻广识,文艺武功的造诣为当时之极致,这是人间智者的模范,对上事父母以孝敬,对下蓄妻生子一如常人,这是人间伦理的榜样。由此可见,成佛的基础,先要具备一般人格的条件。(二)由苦行至成佛:这一阶段的释尊,是从一般宗教的信仰和实践,而转为独创思想的过程。他由二十九岁出家,苦行六年,至三十五岁成道。最初修学印度神教的法门,信仰梵天,修禅定,习苦行,由信起修,修禅定而达到最高禅境的非想非非想处定。
继之,修苦行(持外道戒)六年,日食一麻,以维生命,形销骨立,而不退心,这确是一般宗教徒的榜样了。修禅定,乃是印度传统的宗教行持法;修苦行(戒),则为印度当时反传统的新兴宗教的行持法。释尊的学习过程是沿着历史的轨迹,进入新的天地。最后,他却体认到了,光靠定和戒的方法,不能真的达到解脱的目的,于是主张以智慧的观照,来冲破生死苦海的藩篱。戒、定、慧三学具足,才是求取解脱的唯一法门。
低级的宗教,止于盲目的信仰,高级的宗教,则在信仰之后,必进而修行。释尊是由一般的高级宗教之中信行而来,并非否定了一般的宗教而独创佛教,乃是透过一般宗教的信仰和实践而另设佛教。佛教的尊贵和崇高,即在于此。既能肯定一般宗教的价值,又须以智慧的抉择,对之作理性的考察。不像一般的宗教,仅鼓舞人们去服从“神”的“权威”,而不许用历史的方法及科学的角度,对他们的“神”作理性的考察。
因此,一般宗教的实践,止于戒和定;佛教的实践,则于戒定之上,增加智慧。所以,释尊是一般宗教徒的榜样,他是超越了一般宗教而始创了佛教。(三)佛陀的一生:佛陀成道之后,直到八十岁时进入涅?,他是作为一个佛教徒的榜样了。福慧两足而悲智双运,空我执而断除一切的烦恼——自求解脱;空法执而广度一切的众生——使入解脱。佛是由于行了菩萨道的自度度人而来。成佛之后的释尊,虽已功圆果满,但仍不弃任何一个说法度人的机会。他以深邃的智慧,配合和平中道的态度,发挥利益众生的精神,他没有作为领袖的希望,由弟子们自然形成的僧团,却在无形中以佛陀作为最高的中心;他不主张以神异怪诞之术作为弘化的手段,佛的神通境界却非任何一人所能企及;他从来不曾以权威者自居,佛的言行却为千年万世之所仰则。在佛的一生之中,并非没有不如意事,但他总是以慈祥温和的态度,处之泰然。他的悲心愿力之伟大坚强,却又不是任何一位宗教家所能比拟,和平中正而刚毅不屈。成了佛的释尊,绝不是以此而想求得什么。乃是以身师范,作为弟子们的榜样而已!人若能与释尊一样之时,他也必已成佛了。
来寺庙千万不要做的6件事情,特别最后一点,一定要知道!
名寺名庙,分布较广,它们是旅游观光的热点,但游客在游历寺庙时有以下几项须注意:
①忌称呼不当。
对寺庙的僧人、道人应尊称为师或法师,对主持僧人称其为长老、方丈、禅师。喇嘛庙中的僧人称其喇嘛,即上师意,忌直称为和尚、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称呼。
②忌礼节失当。
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双手合十,微微低头,或单手竖掌于胸前、头略低,忌用握手、拥抱、摸僧人头部等不当之礼节。
③忌谈吐不当。
与僧人道人交谈,不应提及杀戮之辞、婚配之事,以及提起食用腥荤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④忌行为举止失当。
游历寺庙时不可大声喧哗、指点议论、妄加嘲讽或随便乱走、乱动寺庙之物,尤禁乱摸乱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动应静立默视或悄然离开。
⑤忌孩子失礼。
要照看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无知而做出不礼貌的事。
拜完用左手取一支先上中间,念供养佛,不堕地狱;第二支上右边,念供养法,不堕饿鬼;第三支上左边,念供养僧,不堕畜生。这样上香就较契合佛教礼仪,让人更能体悟佛的庄严法像。但寺院大多数都是佛殿前一个很大的香炉,一走近就浓烟滚滚,很高温度的热气直扑脸上,还有很多香客干脆将大把大把的香扔进去。
来佛寺地址,位于河南省社旗县丁庄乡安庄村。
来佛寺属于北温带受季风影响的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全年气温.冬季漫长;春季回暖快,日照充足;夏季热而多雨,空气湿润,秋季短促,天高云谈,凉爽宜人适合游寺。
据传说,在很早以前,张庄村一王姓财主之子在外地做知府,为显赫家族的飞黄腾达,在村东建一王家祠堂敬奉家族列祖列宗,杂性佃户也跟随烧香敬奉,以求风调雨顺。隋唐时期,羊册粮商赶牛车去源潭贩粮、途中遇三位商人搭车结伴,行至王家祠堂,时值深夜,三商人饥渴难忍,要求停车休息,粮商便停车稍酣,待醒来时天已发亮,发现三商人已变为三尊石佛。村人们便在此建房修庙,把王家祠堂演化为庙宇,起名来佛寺,一直沿袭。
在南阳市社旗县西南部有一座小有名气的寺庙,叫来佛寺,意即佛祖是自己来定居的。据传说,隋唐时期,一王姓车夫赶牛车上山砍柴,回来时太阳已经落山了,他急急忙忙往家赶。当赶到羊册时,已经半夜了。这时,隐隐听到路边有呻吟声。车夫赶快停下车察看情况,果然真有人,还是三个老人,原来这三个人也在赶路,他们带的干粮吃完了,也没有车子可搭。此时既渴又饿又累,实在难以行走。车夫见状忙把自己的干粮拿出来分给他们吃,并答应先卸下柴送他们一程。午更时分,行之王家祠堂时,三老人说想下车去附近村子办点事,顺便也让浑身是汗的老牛歇息一下。可过了一个时辰,也不见人回来,车夫决定顺着他们去的方向寻找,找了很久也没见人影。这时天已发亮,看到的却是站在路中间的一佛来菩萨三尊石佛,每个头上都顶着一锭银子,车夫立刻明白了,原来搭车的三老人不是凡人,而是神仙,这银子或是答谢他的,或是神佛暗示在此处修庙用?车夫略加思索,恍然大悟,利用这三锭元宝,组织村人在此建房修庙,把王家祠堂演化为庙宇,供奉着自己来的神佛,后来起名来佛寺,一直沿袭。
据碑文记载,始建于隋唐时期,重建于1976年。寺院占地2.7亩,耕地6.5亩。现有房舍21间、大门3间、二门5间、大殿2间、配房2间、东厢房8间、分金炉1座、一米高的石狮1对。
来佛寺,大殿内供奉有—佛二菩萨、西方三圣、东方三胜弥勒佛等十尊,均为泥塑,西廓房有十八罗汉,高1米,均为泥塑,共有佛像28尊,现有僧尼4人,现任主持方丈海贤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