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彩陶罐
0 赞数:0 #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仰韶文化彩陶罐,庙底沟陶器,1989年出土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金胜庄村,现藏于山西博物院。此罐高45厘米,口径35厘米,腹径43厘米,底15.6厘米,泥质红陶,器表磨光;上腹突出,下腹内收,小平底,上腹部以黑彩绘以弧线和圆点等组成的花卉图案。此罐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典型遗物,是目前所出土的这一时期的彩陶类型中最大的一个彩陶罐,为不可多得的一件珍品。
详细介绍 PROFILE +

仰韶文化彩陶罐,1986年周口烟草仓库遗址出土,现藏周口市博物馆。该器物呈圆形,直口,高领,尖唇,折肩,腹下折收成平底,肩部饰有水涡纹,纹饰古朴流畅,富有动感。这种纹饰是古人逐水而居,对河流长期观察而得出的印象,随后将其彩绘在陶器上。它像一曲远古时期悠远的袅袅之音,给我们留下了永远的原始文化律动,彰显着永恒的原始艺术张力,至今仍令后人由衷感叹。

仰韶文化,因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进行中国历史上的首次科学考古发掘而得名。距今五六千年,处于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晚期,来自于山东海岱地区东夷文化大汶口文化越过今天的商丘地区向西扩张,与先前占据周口地区的中原华夏文化发生激烈碰撞和冲突,东夷文化一度强大,中原文化一度衰落,这件器物正是东夷文化吸收先进中原文化因素的反映。

该器物是我市现存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仰韶文化遗物,也有专家认为其为大汶口文化遗物,它见证了原始社会中期中原华夏文化与东夷文化的融合,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2416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