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海马
0 赞数:0 #海马#
花海马别名苔海马,是海龙科、海马属的一种海洋动物,一般栖息于海草、珊瑚、藻类和软底基质的区域,深度范围为2-30米,主要分布于日本本州岛、四国岛和九州岛附近,韩国偶有发现。花海马的头部和躯干以大约直角折叠;吻部拉长并融合;头部具有肉质触须状的分枝;每个体环都有瘤或刺,其中一些具肉质触须;皮肤粗糙;虹膜和眼睛周围有白色放射状斑点,身体上有条纹或斑点,有时在背鳍上出现半圆形条纹;除雄性育儿袋外,没有两性异形;颜色多样,包括白色、红色、黄色、棕色和灰色,保存的标本一般为黑色、浅白色、棕色或灰色。
  • 中文学名: 花海马
  • 拉丁学名: Hippocampus sindonis
  • 英文名: Sindo's Seahorse
  • 别称: 苔海马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 纲: 硬骨鱼纲
  • 亚纲: 辐鳍鱼亚纲
  • 目: 刺鱼目
  • 亚目: 海龙亚目
  • 科: 海龙科
  • 属: 海马属
  • 种: 花海马
详细介绍 PROFILE +

基本介绍

花海马(学名:Hippocampus sindonis)是海龙科、海马属的一种鱼类。头部和躯干以大约直角折叠;吻部拉长并融合;头部具有肉质触须状的分枝;每个体环都有瘤或刺,其中一些具肉质触须;双鳃开口;皮肤粗糙;除雄性育儿袋外,没有两性异形;颜色多样,包括白色、红色、黄色、棕色和灰色,虹膜和眼睛周围有白色放射状斑点,身体上有条纹或斑点,有时在背鳍上出现半圆形条纹;保存的标本一般为黑色、浅白色、棕色或灰色。

花海马一般栖息于海草、珊瑚、藻类和软底基质的区域,深度范围为2-30米。主要以甲壳类动物为食。卵生的,雌鱼会把卵产在雄鱼的育儿囊中,卵子在雄鱼的育儿囊内受精孵化。主要分布于日本本州岛、四国岛和九州岛附近;韩国偶有发现。

常见种类

花海马的英文名来源于斯坦福大学鱼类助理馆长M.Sindo的名字,是由Kuiter于2009年创造的。日文名称hana tatsu字面意思是hana(花或花,表示华丽)+tatsu(龙,或seahorse的缩写),指的是该物种美丽的颜色和皮肤丝状物。

Hippocampus coronatus和Hippocampus mohnikei为花海马曾错误应用的名称,并非同义学名。这两个错误应用的学名实际上是冠海马(Hippocampus coronatus)和日本海马(Hippocampus mohnikei)的学名,花海马也经常被误认为是冠海马或者日本海马。

生长与分布

花海马主要分布于日本本州岛、四国岛和九州岛附近;韩国偶有发现。

形态及特征

背鳍:11-15,覆盖2体环;胸鳍:12-14;吻长:2.4-2.6厘米;体环:10+34-38;最大尺寸为8厘米。

花海马头部和躯干以大约直角折叠;吻部拉长并融合。头部具有肉质触须状的分枝,高度中等;每个体环都有瘤或刺,其中一些具肉质触须。双鳃开口。皮肤粗糙。背鳍基部有一个非常钝或截短的脊柱,第1、4、7和10节的脊柱比其他脊柱(除了第10节的侧面脊柱)更突出。没有骨盆和尾鳍。除雄性育儿袋外,没有两性异形。

花海马颜色多样,包括白色、红色、黄色、棕色和灰色;虹膜和眼睛周围有白色放射状斑点;身体上有条纹或斑点;有时在背鳍上出现半圆形条纹。保存的标本一般为黑色、浅白色、棕色或灰色。

生活习性

花海马一般栖息于海草、珊瑚、藻类和软底基质的区域,深度范围为2-30米。主要以甲壳类动物为食。

繁殖方式

花海马的生殖生物学尚不清楚,只知道它们是卵生的,雌鱼会把卵产在雄鱼的育儿囊中,卵子在雄鱼的育儿囊内受精孵化。

价值及其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种群现状

截至2016年,还没有专门针对花海马的调查或种群数量估计。人类对花海马的生物学、生态学、威胁和种群动态等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在拖网渔业中,花海马会作为副渔获物被捕获,随后被交易,但交易水平还不清楚(2016年)。

濒危因素

花海马可能受到珊瑚礁和海草退化以及海岸开发和污染造成的损失、拖网捕捞等破坏性捕捞活动、海洋酸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的威胁(Carpenter等人2008年;Short等人2011年)。

主要价值

花海马可作为水族馆宠物被交易,也可以做作为传统药物被交易。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1637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词条所在榜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