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成诗
0 赞数:0 #传奇故事#
《七步成诗》是一个成语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文学》。这个典故有关的人物是曹丕和曹植,曹丕是曹植的兄长,他们都是曹操的儿子,但曹操似乎更喜欢曹植。然而曹丕功于心计,最终顺利地继承了曹操打下的江山,可不放心弟弟曹植,总怕曹植夺他的皇帝宝座。有一次,曹丕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曹植学问好,命他七步之内写一首诗,否则就赐死,还规定以兄弟做题材。曹植想了一下,还没走完七步,就写出了著名的《七步诗》。听到这首诗,曹丕顿感羞愧,就免了曹植死罪,但还是不放心,于是就让他离开京城,把河北一块土地赏赐给他,封他做个侯爵。
  • 中文名: 七步成诗
  • 类型: 成语故事
详细介绍 PROFILE +

基本介绍

七步成诗,汉语成语,拼音是qī bù chéng shī,意思是七步内就能完成一首诗。出自《世说新语·文学》。

成语解释

比喻人的才思敏捷,知识渊博。

成语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译文

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用死刑。曹植应声便作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

文帝:魏文帝曹丕,字子桓,三国魏文学家。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合称“三曹”。

东阿王:曹植,字子建,封为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

大法:大刑,重刑,这里指死刑。

应声:随着(命令的)声音,立即。

煮豆持作羹:煮熟了豆子做豆羹。羹,有浓汁的食品。

漉菽以为汁:滤去豆渣做成豆羹汁。漉,过滤。菽,豆类的总称。

字词释义:

萁:豆秸。

釜:锅。

然:同“燃”,烧。典故该故事写魏文帝曹丕称帝后为了加害亲弟弟曹植,不惜下令让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行大法”(即判死刑),可见曹丕是多么狠毒。但曹植“应声便为诗”,诗中既有凄苦含泪的抱怨,又有对皇兄的讽喻,读来实在感人肺腑。所以,连心胸狭隘,残忍自私的曹丕听了这诗以后,脸上也露出了羞耻的表情。

尝:尝试。

持:用来。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鼓(gǔ):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

泣:小声哭泣。

何:何必。

成语辨析

【拼音】:qī bù chéng shī

冷绛雪道:“子建七步成诗,千秋佳话,哪有改期姑待之理。”★明·罗贯中《平山冷燕》第六回近义词

七步之才、七步成章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才思敏捷

《七步诗》原文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由后人缩写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背景介绍

曹操死后次子曹丕继位。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觉得先下手为强。夺了三弟曹彰的兵权。此时就剩下四弟曹植,曹丕深恨之。便命令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诗”。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没能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故事赞扬了曹植的才思敏捷,同时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相互残杀的黑暗场景。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3644 】编辑上传提供,词条属于开放词条,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七步成诗】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本站不提供观看和下载,请支持正版!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词条所在榜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