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苗族盘皇舞是海南苗族古老的祭祀性舞蹈。主要流传于五指山区及三亚市天涯区苗族聚居地,三亚育才那会村委会是盘皇舞的重要分布地。海南苗族盘皇舞的舞蹈动作分为上元舞、中元舞、下元舞及倒罢舞等四部分。舞蹈中,穿苗族服饰的舞者称为“逗者”,需分别向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祈福。2010年6月入选第二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遗产项目编号: Ⅲ-137
  • 申报地区: 海南省
详细介绍 PROFILE +

相关项目

项目序号:1409

项目编号:Ⅲ-137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舞蹈

所属地区:海南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五指山市

保护单位:五指山市文化馆

历史溯源

盘皇舞,苗族先人迁徙崖州的历史传奇

“盘古开天地,自立在乾坤”。盘皇被海南苗族奉为至高无上的神,至今流传着很多咏唱盘皇的歌谣。

盘皇舞为祭祀盘古而舞。盘古为中国古代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神。有关盘古的神话,最早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间广泛流传。苗族、瑶族先民向来崇奉盘古,把盘古看作自己的祖先。

《海南省志·民俗志》中就记载了盘皇的神话故事。相传,远古时天地混沌,好似一团云丝抱着的大蛋。有一天大蛋一声巨响,从蛋里跳出一个巨人,这就是开天辟地的盘皇。盘皇头上云彩升为天,脚下云丝下沉成地,眼睛、牙齿、头发、双拳、骨头等分别化为日月星辰,山川石土。

盘皇舞是海南苗族世代留传着一种的最古老的舞蹈,海南苗族其他舞蹈均由它演变而来。400多年前苗族的一支从中国西南一带入琼,落户在中部山区,苗族古老的盘皇舞也被迁琼人群带来,在海南岛的中部山林中舞了几百年,它为拜祭开天辟地之神 “盘古”而舞,为祈求丰登祈求庇佑而舞。

盘皇舞又称三元舞,产生于明代,是为祭祀三清、三元神、岭公、雷皇等道教神祇及苗族始祖盘皇及历代入琼的苗族祖先而创制的舞蹈。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都要举行仪式跳三元舞(盘皇舞),祈求神灵保佑苗家人的平安幸福。

一年三季,苗族子民都会举行祭祀祈福,感怀先祖。其中,盘皇舞又称“三元舞”,是苗族传统祭祀的舞蹈之一。三元舞指的是上元、中元和下元,其中包括功曹、招兵、请圣、召龙、起师、贺师、安坛青灯、香花五功等动作。

真正意义上的盘皇舞一年只跳一次,苗族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跳盘皇舞,此时刚好是夏收过后,苗人便要设坛焚香,祭拜先祖,祈求保佑风调雨顺,安居乐业;为了充分准备和跳好舞蹈,村里的长者在农历二月初二就开始进行筹备,通知和发动各家各户踊跃参与排演舞蹈。

方法技巧

盘皇舞(三元舞)由上元舞、中元舞、下元舞组成。伴奏乐器主要是长鼓、铜锣、小镲、摇铃等。

上元舞“逗者”使用的道具为“三元棍”,踏着苗鼓鼓点进行舞蹈,祈求“盘皇神”的出现。

中元舞“逗者”使用的道具为“绣花白底布”,象征着渡海中用的船桨,表示渡海者如蛟龙出海,动作寓意渡海乘风破浪向前进。

下元舞由“盘皇神”现身及“逗者”见“盘皇神”两部分构成。“盘皇神”现身部分,舞者头带“盘皇面具”代表“盘皇神”;“逗者”见“盘皇神”部分,主要为结“拾印”,反映众人寻宝、得宝、见“盘皇神”显灵的欢喜心情。

在祈福仪式结尾时跳倒罢舞。手持“三元棍”或者“龙头木杖”,恭送“盘皇神”,把“盘皇神”带来的宝物赐给家家户户,祈求来年平安。

苗族三元舞的祭公分为道公和舞者。跳舞之前,要悬挂盘皇、三元神等神像,设香案。舞者身穿苗族传统服装,男子头缠黑头巾,击鼓者扎红头巾。舞时,舞者双手须执中元棍,吉祥带置于肩上两端,边走边舞,分别向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做出祈求的姿势。

道公则身穿朱红色、墨黑色相间的过膝长袍,前襟和后襟绣有狮、虎、麒麟图案,头戴藤笠青缨帽,边垂有一绺红缨,佩戴盘皇面具。

盘皇舞没有音乐,以锣、鼓击打伴奏。舞蹈古朴神秘,气氛肃穆庄重,极具原始神秘的色彩。

相关词条推荐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9470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