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艺术职业学院以戏曲立校。截至2023年2月,现设戏曲学院、影视传媒学院、舞蹈学院、音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学前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基础教学部等8个教学单位。开设戏曲表演、音乐表演、舞蹈表演、学前教育、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戏剧影视表演、播音与主持、摄影摄像技术、现代流行音乐、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工艺美术品设计等20个高职专业、学前教育1个五年一贯制专业和戏曲表演、舞蹈表演2个中职专业。戏曲表演和工艺美术品设计2个省级“双高计划”建设专业群。“戏曲表演”专业是省级一流专业,戏剧类专业具有突出优势。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738人。
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现有“长恨歌”生产性实训基地、表演艺术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有陕西省视觉重构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秦腔艺术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研究中心、陕西戏曲音乐数字资源库、中国秦腔教育联盟等机构。
学校以陕西地方戏曲(秦腔)人才培养和陕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为己任,以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文化艺术人才为目标,多年来,为陕西乃至全国培养了20000余名艺术人才。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始建于西北文化部电影放映训练班。
1952年9月,陕西省成立西北文化部电影放映训练班,为陕西省和西北地区培养电影放映业务技术骨干。
1956年6月,成立陕西省电影放映学校。开设放映、修配两个专业。
1957年,在陕西省文化局的提倡下,陕西省戏曲学校成立。开设同州梆子、京剧、汉调二黄、道情、秦腔共6个班。
1960年,同州梆子班在京演出,受到著名艺术家田政、张奚若、张宗逊等人的赞誉。
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停办。
1978年6月6日,陕西省委常委讨论决定,重新成立陕西省戏曲学校。从9月12日开始筹备。开设秦腔、眉碗腔、京剧3个班。
1980年2月27日,恢复陕西省电影放映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3月7日,举办了第一期导演训练班。
1981年8月,举办秦腔作曲进修班。
1985年12月,陕西省戏曲学校更名为陕西省艺术学校。开设戏曲表演、音乐伴奏、舞台美术、舞蹈、歌剧表演5个专业。
1985年开始,学校发展了跨省代培教育模式。
1985-1989年,为青海培养四年制平弦表演班。
1986-1990,为新疆培养四年制秦腔表演班。
1988年9月8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陕西省电影学校(技工)基础上成立陕西省电影电视学校,为全日制综合性中等专业学校,开设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电视节目制作、播音、电子声像设备、美术工艺及广播电视技术6个专业。
1991年,陕西省艺术学校设立安康、榆林教学点。分别开设汉剧表演、歌剧表演、秦腔表演、晋剧表演、舞蹈表演、音乐伴奏专业。
1992年经陕西省文化厅批准,陕西省艺术学校与陕西省书画艺术协会联合办学。开办国画、装潢设计、群文、音乐等专业。
2010年1月7日,陕西省政府第3次专题会议决定整合陕西省艺术学校、陕西省电影电视学校、陕西省电影公司,组建陕西艺术职业学院。3月26日,陕西省省政府第29次专题会议确定从3月26日起,将三单位正式划转省教育厅管理。
2011年1月,省人社厅核准了原三单位人员合并基数。4月省财政厅完成了三单位资产划转与评估。5月,省编办批准了三单位的机构划转。
2012年4月,在戏曲教研室、舞蹈教研室、影视教研室基础上成立了戏曲系、舞蹈系、影视系。11月,在声乐教研室、器乐教研室、美术教研室基础上成立了声乐系、器乐系、美术系。学院开设专业达到18个。7-11月,学院与中国戏曲学院签订合作协议,从2013年起招收秦腔、阿宫腔专业本科班。
2013年2月3日,陕西省政府同意设置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是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首批开设戏曲表演、舞蹈表演、电视节目制作、音乐表演、装饰艺术设计5个高职专业,从2013年开始招生。完成了从中等专业学校到艺术类高等职业学校的转变。6月5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成立陕西艺术职业学院。9月,首批戏曲表演、音乐表演、电视节目制作、装饰艺术设计、舞蹈表演等5个大专专业首次招生。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3年7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