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皮龟(学名:Dermochelys coriacea),属棱皮龟科、棱皮龟属动物。棱皮龟体大,是龟鳖目中体型大者,头大,颈、尾短,四肢桨状,无爪,前肢特别发达。
棱皮龟属于变温的爬行动物,游泳迅速且能力极强,杂食性,每年5-6月之间产卵,一次产卵90-150枚,主要栖息于热带海域的中上层,分布于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
棱皮龟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棱皮龟是一种生活在远洋的动物,主要栖息于热带海域的中上层,偶尔也见于近海和港湾地带。
棱皮龟体大,是世界上龟鳖类中体形大的一种。壳长1040-1500mm,宽560-900mm,高290-495mm。重均达100kg以上。头大,颈短。头宽133-220mm。上颚前端有二个大三角形齿突,其间有一凹口,承受下颚强大的喙。头、四肢及身体均覆以革质皮肤,无角质盾片。体背具7行纵棱,腹部有5行纵棱,因而得名。四肢桨状,无爪。前肢特别发达,前肢前缘长720-1010mm,后肢前缘长298-480mm,前肢约为后肢长的2倍多。尾短,尾与后肢间有皮膜相连。
幼龟体表及四肢均覆以不规则的多角形小鳞片。大的分布在背甲和腹甲。此外,头背与头侧亦具有对称的鳞片。成体则鳞片消失,代之以革质的皮肤。成体背暗棕色或黑色,杂以黄色或白色的斑点。腹部灰白色。幼龟背灰黑色,身体上的纵棱和四肢的边缘为淡黄色或白色。腹部白色,有黑斑。
棱皮龟属于变温的爬行动物,但从热带到北极地区的棱皮龟都能在7℃的水中维持25℃的体温。虽然它的基础代谢率远远低于哺乳动物,但其绝缘体积效应帮助保持着足够的热量。如果在温暖的气候下,它就增加输送到四肢末端去的血流量,从而大量提高其热损,即大量散热。棱皮龟的视力不好。因此,它们常常把海面漂浮的塑料袋或者其它垃圾当作水母吃了造成肠道阻塞,结果使大量的棱皮龟死于人类制造的白色垃圾。由于棱皮龟四肢巨大,并且进化成桨状,可持久而迅速地在海洋中游泳,故有“游泳健将”之称。1970年,中国长江口海域捕获了一只棱皮龟,而它身体上所挂的标记却表明它还曾经在万里之外的英国大西洋海域被捕获过,足见它的游泳本领之高。
棱皮龟杂食性,主要以鱼、虾、蟹、乌贼、螺、蛤、海星、海参、海蜇和海藻等为食,甚至包括长有毒刺细胞的水母。它的嘴里没有牙齿,但是却在食道内壁有大而锐利的角质皮刺,可以磨碎食物,然后再进入胃、肠进行消化吸收。
棱皮龟产卵期长,全年均可进行。但主要集中在5-6月之间。雌龟一年中可产卵数次。产卵场基本位于北纬30度至南纬20度之间。索饵个体偶尔可以随海流北上到北纬70度附近的冰岛及南下至南纬35度的乌拉圭。
雌龟从海洋初到海滩产卵时,行动十分谨慎,一遇干扰立即返回海洋。但当它爬上沙滩,挖好产卵坑准备产卵时,就置旁观与干扰而不顾了。卵坑一般距海边15-20m,深约1m,静伏于穴内产卵。与海龟产卵习性相同。产卵一般在夜间进行,一次产卵90-150枚,卵大,卵径约50-54mm。卵产毕,雌龟用沙覆盖,并消除周围痕迹,因此,若不是当时就注意到产卵地点的话,再要找它的确切位置就困难了。卵埋于沙下自然孵化,孵化期约65-70天,孵化率约为63%-76%。刚孵化的稚龟壳长约58-60mm,立即奔向海洋,并能很快地游泳和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