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泾老街
长泾老街
0 赞数:0 #街道#
长泾老街始于宋代、建于明代,全长千余米,漫步在江阴长泾老街上,明清建筑的白墙青瓦群,简洁中渗透出炫亮,在秋日细雨中分外夺目。长泾古名东舜城,据西晋周处编撰的《风土记》记载,舜曾居此,刀耕火种,开化先民,自此开辟了长泾的古文明,至今东舜城遗址已成一景。至梁武帝萧衍时代,因长泾地势高亢,十年九旱,昭明太子亲赴长泾,根据地势高低之不同,因势利导,分段筑堰,分层蓄水,号称梁武堰的18座水坝使长泾尽得灌溉之利,使这一方水土终成丰饶之地。由此,长泾遂发展成鱼米之乡。
  • 所在地址: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长泾镇河北街149-2号
详细介绍 PROFILE +

长泾老街的出现,初始于明代咸化年间(1465—1487),由长泾大族夏氏从习礼村定居于泾里,疏通东泾河、西泾河、并市河,逐成三泾为一水的泾水河,泾水南北两岸逐渐形成街市。至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规模大定,民益庶繁",成为江阴东南一大市镇。清康熙二年(1663),泾里定名为长泾镇。

为了方便南北两街之交通,从明代建市镇始,夏希明先建兴顺桥,其子夏良惠续建兴福桥,后有镇上贤达和政府陆续建有兴寿桥、兴隆桥,兴定桥(即原东木桥)、大福桥(蚕种场自用桥现已拆去)等石拱桥,如道道垂虹卧波,分外壮观。

长泾老街分为南北两街,皆长度为1.5公里,统称千米石板街。河南街从兴福桥至陈大同米行,延伸至牛腰坝;河北街从大福蚕种场至兴寿桥(即现在的虹桥)。街道两边,商号林立,店铺相望,皆为两层小木楼,临街人家大多有地楼水榭,石阶河埠头通向泾水河,而河边公用河埠头,皆为元宝码头,中间平台,左右石阶河滩,供汲水、洗涤、装卸货物之用。

老街的石板,都是山麻石,大小一式,规格统一,每块为1米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每块石板上都刻有标号。石板横铺南北向,旁有青砖为边,下有雨水通道,雨后街净,设计极为科学合理。数千块石块,成街,成景,成为一个个历史符号,成为一个个古代建筑印痕。南北老街联通一条条小巷小弄,有庙弄清、曹家弄、杨树弄、汪家弄、后街、祥东弄、南巷门、南街弄等,每一条弄堂,同样铺设石板,下为雨水通道。

老街两侧,临街为店面,后为厅堂,往往每户有三五进,天井中种植花木,客厅中悬挂字画,楼上卧室中有琴瑟丝竹之音,有书卷翰墨丹青之香。现保存张厅、宋厅、李厅、汪厅、黄石山墙(张大烈故居)、五房墙门(明代建筑)等明清建筑,每一处古建筑紧连石板老街,是石板老街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老街的一个个古老典雅的音符,是一幅幅老街的古朴浑厚的画卷。

长泾老街,是历史的积累和延伸;长泾老街,是市镇商贾居民、名流贤达数百年来共同创造的艺术杰作。风雨沧桑,南街于1974年因拓宽泾水河而去旧易新,然而北街面貌依旧,古韵古味,古风扑面,情韵动人,今日修缮,焕发青春。

近期天气+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城市琴淑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您还未登录,依《网络安全法》相关要求,请您登录账户后再提交发布信息。点击登录>>,感谢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新评论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提交说明: 查看提交帮助>> 注册登录>>
网络存储空间服务信息资料自主提交发布展示平台(自主提交发布展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