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0 赞数:0 #历史人物#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并发展孔子思想,提出“仁政”“性善论”“民贵君轻”等核心主张,主张统治者以德治国、重视民生,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政治伦理。其思想学说对唐宋之后的中国产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响,其中许多命题的哲学思辨与伦理启示,至今仍潜移默化影响着东亚。
  • 中文名: 孟子
  • 外文名: Mencius
  • 别号名称: 孟轲(原名)
  • 出生日期: 约公元前372年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地: 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
  • 去世日期: 公元前289年
  • 职业职位: 思想家
  • 主要成就: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亚圣”
详细介绍 PROFILE +

主要经历

公元前372年,出生战国时期邹国,名轲,字子舆,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父孟激早逝,由母亲仉氏抚养。

约前369年–前340年,幼年随母迁居学宫附近,受儒家文化熏陶。孟母三迁,这也成为一时佳话。

前340–前312,在齐威王、宣王时期任客卿,提出“仁政”“保民而王”主张,与宣王论“齐桓晋文之事”,未被重用。

前312–前305,在滕国与告子辩论“人性善恶”,确立“性善论”核心观点。主张“制民之产”“与民同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

前305年–前289,整理生平思想,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编撰《孟子》七篇,系统阐述仁政、性善、王道等理论。

前289年,卒于邹国,享年84岁,葬于邹城东南。

主要作品

《孟子》

人物影响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而且,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孟子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是中国古代教育学的结晶,对今天的学习和教育仍然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孟子根据性善论思想,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孟子》一书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如贾谊、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等散文家,他们说理的痛切、感情的激烈、气势的奔放、词锋的锐利,都受到《孟子》的影响。

人物评价

班固《汉书·楚元王传赞》:“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

林语堂《需说才志气欲》:“现代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年年再读孟子一遍(万章、告子、尽心诸篇最好。)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气,与青年人之立志卒励工夫,是一种补剂。孟子专言养志与养气,志一则气动,气一则动志,是积极的。”

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如苏格拉底在西洋史,孟子在中国历史地位如柏拉图在西洋史。”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0402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