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正式参加道教音乐演奏,因长相俊俏,琴术高超,被无锡人称作“小天师”。
1918年,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
20世纪20年代,数年间双目先后失明,无法再做道士,生活一落千丈。为了谋生,他以“瞎子阿炳”的名号开始了卖艺生涯。
1933年,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开始创作并演奏。在此后几年里,一直在无锡街头卖艺,说时事新闻,并向其他艺人学习乐艺。
1938年,创作了二胡独奏曲《听松》。
1948年,被送入“戒毒所”,释放后彻底停止卖艺。
1950年,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二泉映月》,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1950年,病逝,终年57岁,葬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
《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雨》《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华彦钧的流浪生活使他大量接触到江苏南部的民歌小调、丝竹乐、锣鼓乐、锡剧等,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新鲜而生动的素材。
他留下的器乐作品有3首二胡曲、3首琵琶曲。《听松》约作于20世纪30年代,正值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华彦钧假托宋代民族英雄岳飞追击来犯者金兀术的历史故事,表现了自己的抗日爱国思想。《听松》气势宏伟,意境深刻,曲式结构短小精悍,艺术构思新颖独特,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二泉映月》约作于20世纪30年代末,乐曲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深刻地揭示了华彦钧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的沉重呻吟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它标志着华彦钧的艺术思想已进入到对社会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在艺术上已具有高度概括能力的成熟时期。
一袭旧衣,一副墨镜,身背二胡走街串巷,挥手一拉便是人间沧桑。这是民间音乐家、人称“瞎子阿炳”的华彦钧留给世人的形象。阿炳饱受磨难的人生际遇和他达到的艺术成就,形成了强烈反差。阿炳留下的《二泉映月》《听松》等二胡名曲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精华,名扬中华,声震世界。阿炳音乐的成功、阿炳艺术的流传,与他个人成长经历的特殊性、当时客观的社会环境有关,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特点。阿炳文化的研究呈现出立体的、系统化的趋势,推动着当代民乐的发展。(无锡新传媒评)
即便到了最穷困潦倒的时刻,即使已经是被当时社会看不起的“下九流”,而且什么也都无法看见,阿炳依旧竭尽全力保持着他的尊严。每次阿炳出门卖艺都是长衫打扮,衫旧但没有补丁,墨镜遮住了因患梅毒而深陷的眼窝,腰杆远比现在无锡市内的“阿炳雕塑”要坚挺的多。在众人的回忆中,阿炳借过钱,也有一些商户在他潦倒时供应晚餐,但阿炳从未乞讨过,他坚守着一个卖艺人的底线,支撑着他维持这个底线的,正是他超乎常人的音乐技艺。(《时代周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