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大学
人气值:0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市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双万计划”、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为“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发起成员,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高校,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官网查看>> 大学高校 公办大学
基本信息
  • 创建时间:1907年
  • 院校隶属:北京市
  • 院校分类:理工类
  • 学校校训:实事求是 精益求精
  • 学校类型:普通高等院校
  • 学校代码:10016
  • 学历层次:本科
  • 办学性质:公办大学
  • 所在地址: 北京市
分校与校区
  • 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永源路15号
  • 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1号
学校简介

北京建筑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缩写BUCEA),坐落于北京市,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是北京市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和市属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双万计划”、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高校,为“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发起成员,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高校。

学校有西城和大兴两个校区,拥有近千余亩美丽校园,两校区校园环境优美,建筑特色鲜明,学生不出校门就能领略到不同的建筑特色与魅力。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包括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本科招生专业获批国家级、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一些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住建部专业评估(认证),在全国建筑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教育教学成果丰硕。2014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学术和行业发展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有组织科技创新。现有北京节能减排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能力强、国内外学术影响力高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数量位居全国建筑类高校和北京市属高校前列,建有全球技术水平领先的多功能振动台阵实验系统。

百余年来,学校遵循“立德树人、开放创新”的办学理念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秉承“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校训和“爱国奉献、坚毅笃行、诚信朴实、敢为人先”的北建大精神,为国家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参与了北京多年来重大城市建设工程,成为国家和首都城市建设系统的骨干力量。校友中涌现出了被称为“当代鲁班”的李瑞环,全国政协副主席郑建邦、核工业基地建设的奠基人赵宏、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在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袁炳麟、高士国、赵冬日、罗玲、包琦玮、沈小克、杨伯钢、刘桂生、胡越、张宇、马海志,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历史沿革

北京建筑大学源于1907年京师初等工业学堂,学校从成立之初,就承载了“兴学强国、实业救国”的重任,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职业教育之先河。

1912年,学校更名为京师公立第一艺徒学校,设置金工、木工、电镀、胰皂、印刷、化妆品等,务求培养实用人才。

1914年学校金工科电镀班18人毕业,是中国最早的电镀职业教育毕业生。

1933年,学校更名为“北平市市立高级职业学校”,这是学校从一所初等职业学校向中等工业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期。

学校增设机械科、化学科,1936年增设土木工程科,工科门类进一步齐全,形成了机械、化学、土木工程“三足鼎立”的办学格局,开启了中等土木工程职业教育的先河,为全国和北京市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水利工程的专门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广大师生以高昂的爱国热情,积极投身开国大典、恢复经济、抗美援朝、首都市政建设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活动中。

1949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市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50年,更名为北京市立工业学校。

1952年,是学校发展变迁的一个关键之年。学校经历了“两次分合,两易校址”,最后单独立校,一直发展至今。

为了加快培养北京建设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1952年7月北京市立工业学校土木科并入北京市建筑专科学校,成立该校中技部。

1952年12月,为了适应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业飞速发展的实际,北京市委决定将北京市建筑专科学校的中技部(即土木科)独立建校,单独成立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校,地址位于西直门外二里沟,即今天的西城校区。

1953年1月,学校在新校区投入运转,全校师生发扬“抗大精神”,自力更生,边建校,边上课,学习热情极为高涨。

1958年9月,随着全国掀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学校升格为大学,更名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校扩大招生,增设专业,强调生产劳动实习,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广大师生结合专业特长,深入工地,边干边学,积极参与人民大会堂、十三陵水库、怀柔水库、密云水库等重大工程建设。

1958年,周总理视察怀柔水库工地,接见我校师生,并鼓励学生要“与工农结合,学用结合”。

1958年至1964年,李瑞环在我校“北京市业余城市建设学院”学习,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毛主席接见。

1961年,随着国家高教政策的调整,北京市委市政府对首都高校进行战略布局调整,北京市将我校部分专业和师生并入北京工业大学,创建该校的土建系,学校更名为“北京建筑工程学校”。

改革开放后,学校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1977年7月,学校恢复本科教育,更名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1986年,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作为一所首都高等工科院校,已经初具规模,进入到一个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学校确定“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的办学定位,明确了建设多科性的、一流“城市大学”的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学校面对新世纪的重大机遇与挑战,以“新校区建设、攻博工程、更名工程”三大工程为引领,全面提高学校综合实力。

2012年,学校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2013年4月12日,学校正式更名为北京建筑大学。至此,学校三大工程圆满完成,为学校迈向更高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4年,学校获批设立“建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5年10月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建北京建筑大学,学校自此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事业发展迈向新高度。

2016年,获批建设“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

2017年12月,学校更名后召开第一次党代会。大会确定了“六大战略”、“六大工程”、“六大计划”,开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型大学新局面。

2017年,学校获批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

2018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9年,获批设立“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构建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从全日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到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人才培养体系。

2020年5月,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北京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分类发展方案》,确定北京建筑大学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A类)”,学校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

2024年,北京建筑大学的智能建筑交叉学科平台建成。12月26日,北京建筑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和未来新材料研究院揭牌成立。

2025年4月3日,北京市建设监理协会与北京建筑大学校协合作共建签约揭牌。5月13日,北京建筑大学与加拿大多伦多都会大学签署“外培计划”及硕士双学位项目合作协议。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5年6月,请以官网为准!

校园风光
  • 北京建筑大学校园图 1/5
  • 青海大学图片大全农牧学院 2/5
  • 青海大学图片大全化工学院 3/5
  • 青海大学图片大全综合教学楼 4/5
  • 青海大学图片大全医学部 5/5
更多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7029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