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髯
0 赞数:0 #人物明星榜#
 发布词条  
孙髯(约1711年/1684年至1694年间-约1773年),清代著名文学家、学者。他学养渊深,工于诗古文词,笔锋豪宕奇崛,尤擅乐府与律诗,自成苍劲雄放之格。其平生最负盛名者,乃创作昆明大观楼长联,上联以如椽巨笔铺陈滇池浩渺烟波、四时风物,下联以深沉笔触钩沉千年滇地史事、英雄代谢,文辞雄浑如江河奔涌,意境深远若云鹤凌霄,更被推为“天下第一长联”,遂获“联圣”尊誉,成为云南文化象征。
  • 中文名: 孙髯翁
  • 出生日期: 约1711年或1684年至1694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祖籍: 陕西三原
  • 出生地: 云南昆明
  • 生肖:
  • 去世日期: 约1773年
  • 职业职位: 文学家、学者
  • 主要成就: 被尊称为“联圣”
详细介绍 PROFILE +

人物介绍

约生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卒于乾隆三十八年 (1773年),终年62岁。一说约生于1684-1694年间,终年约79岁至89岁。原籍陕西三原,父亲来云南任职,举家流寓昆明。

孙髯自幼好学,入学考试时,因入场搜身,不愿受侮而离去,以后即终身不仕。40岁左右,适遇弥勒州苗漪任昆明育才书院山长,两人相识结为至交。他爱梅花迎霜傲雪之骨气,自称“万树梅花一布衣”。他与当时名士钱南园、李因培等常往来酬唱,抒发高洁情怀。

他身居昆明,目睹水灾给居民带来的痛苦,于是亲自踏勘盘龙江源流,访问农民,查阅历史资料,写出《拟盘龙江水利图说》,提出治水方案。

他常到滇池畔观赏水光山色,即景抒情,写出千古绝唱——一百八十字的大观楼长联。长联是他艺术的荟萃,是他世界观的表述,是他性格的写照。

晚年穷困潦倒,栖息圆通寺咒蛟台洞穴,以医卜为生,尽管受生活的折磨,仍乐观自如,写下很多诗文。他有个女儿出嫁弥勒州三道桥,老伴(人称孙二奶奶)随他难以糊口,只得从女度日。

公元1771年,孙髯亦来弥,传说在东门外设馆教书,随后又到城西新瓦房村教私塾。去世后,老伴清理卧室,只见断卷残篇,一气之下,将原稿全部火化。此时无寸土归葬,得苗姓相助,草草收殓,葬于苗姓祖茔。有两句民间歌谣唱:“山中若有王侯地,难得拣来葬髯翁。”岁月匆匆,清末知州胡国瑞重修髯翁墓,为之撰墓志铭。

主要作品

天下第一长联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孙髯翁自挽联

上联:这回来的忙,名心利心,毕竟糊涂到底;下联: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

传世作品

著有《永言堂诗文集》、《金沙诗草》等诗集,现仅存《孙髯翁残抄本》和〈滇南诗略〉中收录的二十首。

人物评价

孙髯自幼聪颖好学,尤以诗文超群,幼时赴童试,因不愿受搜身之辱而愤愤离去,未应科举,终生为一平民,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他广交诗人墨客,常聚会于名胜古迹吟诗作赋。在文禁森严的雍乾之际,把感慨融铸于一百八十字的大观楼长联中,大观楼长联思想内容深刻,艺术形式表现精美,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海内第一长联第一佳者",影响尤存。晚年贫困,在昆明圆通山咒蛟台以卜卦为生,自号蛟台老人。后因应苏氏之请,到弥勒县授徒,门墙桃李,一时称盛。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文坛那些人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