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角羚
0 赞数:0 #动物#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叉角羚在角的中部角鞘有向前伸的分枝,故名。体型中等,体长1-1.5米,尾长7.5-10厘米,肩高81-104厘米,成体重36-60千克,雌体比雄体小;背面为红褐色,颈部有黑色鬃毛,腹部和臀部为白色,颊面部和颈部两侧有黑色块斑;毛被下面为绒毛,上覆以粗糙、质脆的长毛,由于某些皮肤肌的作用,能使其毛被呈不同角度,以利于保暖或散热。植食。
详细介绍 PROFILE +

形态特征

叉角羚体型中等,体长141米,尾长7.5-10厘米,肩高87厘米,成体重47-70千克,雌体比雄体小;雌雄均具永久性的角,雌羊的角比雄羊小、不分叉,而公羊的角比较有特点,端部分叉,类似鹿科成员。角为骨质,不具空腔,亦不分杈。其外为带毛的外鞘,在每年的繁殖季节后脱落,脱落前在老鞘的下面长出新鞘。角直立、侧扁,尖端向后弯曲。角长约25厘米。背面为红褐色,颈部有黑色鬃毛,腹部和臀部为白色,颊面部和颈部两侧有黑色块斑;毛被下面为绒毛,上覆以粗糙、质脆的长毛,叉角羚春季换毛,毛结构上含有复杂的气室,有着优良的保温功能。遇险时,臀部的白色毛能立起,这是向同伴告警的一种特殊信号。

叉角羚科的史前成员有结构更为复杂的角。叉角羚的角基为骨质(类似牛科),不会脱落,但由角质和部分被毛混合形成的角鞘则年年脱落(类似鹿科)。叉角羚长角的速度远快于牛科动物。介于洞角与鹿角之间的一种角型。骨心不分叉而角鞘具小叉,分叉的角鞘上有融合的毛,毛状角鞘在每年生殖期后脱换,骨心不脱落。这种角型为雄性叉角羚所特有,而雌性叉角羚仅有短小的角心而无角鞘。

按比例来算,叉角羚的眼睛是北美有蹄动物中最大的,直径达50毫米;其生长位置相比其他食草动物更靠外、靠上。这使它拥有更广的视野,更容易发现靠近的天敌。而且视觉特别发达,能看到相当于人用8倍双筒望远镜看远处的效果。但近视能力差,10米开外的人如果不动的话,叉角羚将很难察觉人的存在。叉角羚是天生好奇的动物,喜欢靠近一些没有明显威胁特征的新东西。猎人常常利用这一点,静坐一处挥动白手帕,来引诱隐藏的叉角羚现身。

与其他反刍的偶蹄动物不同,叉角羚的蹄子没有上蹄(dewclaw)结构,而且侧趾全部消失(这可以看出叉角羚是一种高度进化的偶蹄动物)。

栖息环境

叉角羚以草、灌木、芦苇等为食。叉角羚生活在宽阔的草原和荒漠地带,地形海拔在900-2400米为多。

生活习性

喜群居,夏季组成50-100头左右的小群活动,冬季则集结成上千只的大群。遇到敌害会用竖立臀部白色的长毛和打响鼻的方法向同伴报警。以尿液和蹄印标记领土。以仙人掌、草、灌木叶子、芦苇等为食,但仍然长有适合吃草的高齿冠牙,偶尔食草。能用前脚挖掘被雪所掩埋的植物。如能获得足够的青草,可以不饮水。善游泳。为寻找食物和水源,一年中常进行几次迁移。性机警,视觉敏锐,能看到数公里外的物体。遇险时,臀部的白色毛能立起,这是向同伴告警的一种特殊信号。

叉角羚是美洲大陆奔跑速度最快的兽类,是西半球跑得最快的动物,也是地球上奔跑速度仅次于猎豹的动物(耐久力远强于猎豹)。最高时速达100公里。而且有着惊人的耐力。能以90公里的时速维持奔跑达11公里之久,一次跳跃可达6米。猎豹对高速奔跑的适应是进化出了弹性良好的脊椎骨,而叉角羚敦实的体形对奔跑的适应在于细长的四肢和增大的心脏。高速奔跑中细长的四肢能跃得更远,叉角羚一跃可达4.5-6米远;增大的心脏有利于氧的代谢,减少运动产生的氧债。与鹿不同,叉角羚跳高能力特别差,不能跃过围栏,所以长距离的围栏往往会阻碍叉角羚的迁移。

分布范围

叉角羚分布于北美洲西部的开阔地带,北起加拿大南部,南到墨西哥北部,擅长奔跑,是美洲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9555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