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学院地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河南新乡市。学校赓续红色血脉,坚守教育初心,扎根中原沃土,形成了“源于农、兴于农、发展于农、服务于农”的鲜明办学特色。
学校加快实施学科攀登计划,以作物学创建一流学科构筑高峰,加快推进省级特色骨干学科(群)、重点学科建设,带动智能育种、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学科,推动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相互促进、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体系。作物学学科、园艺学学科群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高端智能起重装备学科群入选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作物学、兽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和中国最好学科榜单。
学校先后完成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技攻关、转基因生物重大科技专项支撑计划等科研课题数千项,多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别是2013年学校主持培育的“矮秆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矮抗58选育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河南省人民政府嘉奖,成为全省高校的骄傲。
学校建有小麦玉米两熟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国家猪肉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农业农村部传统特色肉制品加工技术科研试验基地、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中原智能医学实验室、现代生物育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省杂交小麦重点实验室、省棉麦分子生态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省国际联合实验室、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高层级科研平台建设不断实现历史性突破。
学校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坚持“产学研”协同发展,将学科、人才、科研等资源优势转化为服务社会优势,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建有河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河南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学校多个作物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小麦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学校在国际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和人文交流等领域实现全方位发展,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匈牙利等国家的20余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聘请德国院士等外籍专家学者60余人。学校与乌克兰苏梅国立农业大学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河南科技学院苏梅国际学院。学校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地方创新子项目、教育部青年使者交流学习计划、河南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河南省优质国际化课程、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引智及科研平台,非遗作品走进国际舞台。
学校的办学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省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省统战工作成绩突出单位、省文明校园、省优秀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化建设特色单位、省高质量就业最佳服务高校、省高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单位、省内部审计先进集体、省教育外事工作优秀集体等荣誉称号。
北方大学农学院
1939年12月,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延安自然科学院大学部生物系。
1947年3月,成为北方大学农学院。
1948年8月,成为华北大学农学院。
1951年,平原省立农业学校、北京农业大学长治分校合并升格为平原农学院。
1953年1月,平原农学院改建为百泉农业学校,郑州林校、洛阳农校、郑州农校、陕州棉校并入百泉农业学校。
1957年,百泉农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改建为郑州畜牧兽医学校,后发展为郑州畜牧兽医专科学校、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
1958年9月,百泉农业学校升格为百泉农学院。
1959年,百泉农学院更名为新乡专区农学院,9月,新乡专区农学院改建百泉农业专科学校。
1962年,郑州水利专科学校(部分)并入百泉农业专科学校。
1987年2月,百泉农业专科学校升格为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河科技学院
2004年5月,学院更名为河南科技学院。
2020年11月,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2021年5月,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
2024年11月,河南省河南科技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5年5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