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曹操
0 赞数:0 #皇帝#
 发布词条  
曹操(155年-220年 ),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魏政权奠基人。他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智慧统一北方,推行屯田制恢复经济、抑制豪强稳定社会,并打破门第限制实施“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奠定曹魏立国基础。文学上开创建安风骨,代表作《短歌行》《观沧海》以慷慨悲凉之风反映乱世抱负,推动乐府诗发展并影响后世文坛。
  • 中文名: 曹操
  • 别号名称: 魏王、魏太祖、魏武皇帝
  • 出生日期: 155年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地: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
  • 生肖:
  • 去世日期: 220年03月15日
  • 职业职位: 政治家、军事家
  • 主要成就: 实行屯田制、安抚流民、消灭群雄、统一北方、奠定曹魏政权的基础
详细介绍 PROFILE +

主要经历

174年,举孝廉为郎,任洛阳北部尉,以五色棒严惩权贵(如宦官蹇硕之叔蹇图),迁顿丘令,后免官归乡。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任骑都尉随皇甫嵩镇压颍川黄巾军,后升济南相,整顿吏治,禁断淫祀,人称“一郡清平”。

188年,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他因其家世而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189年,灵帝崩,董卓乱政。散家财起兵讨董,联合袁绍等十八路诸侯,但荥阳之战败于徐荣,首次受挫。

191年,引军入东郡,在濮阳击破白绕。袁绍因此表他为东郡太守,治所在东武阳。

192年,收编青州黄巾军三十万,组建“青州兵”,奠定军事基础;任兖州牧,击败袁术、吕布,巩固兖州。

194年,当初,他的父亲曹嵩和弟弟曹德在前来曹操处途中,被陶谦派兵杀害,因此其志在东征。

196年,迎汉献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自任大将军、武平侯,开启“挟天子以令诸侯”时代。

197年正月,讨伐割据宛城的张绣,驻军淯水。张绣举众投降,旋即复叛,其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将典韦战死。

200年,官渡之战大破袁绍,火烧乌巢,奠定北方霸权;诛杀密谋反叛的董承等人。

201年四月,扬兵于黄河边,击破袁绍在仓亭的驻军。袁绍在官渡之败后,收合部队,平定了反叛的诸郡县。九月,回到许县。又南征在汝南的刘备、龚都,刘备投奔刘表,龚都等人皆逃散。

207年,远征乌桓,斩蹋顿单于,平定辽东,统一北方;作《观沧海》《龟虽寿》等名篇。

208年,率军南征,刘琮投降荆州;赤壁之战遭孙刘联军火攻大败,暂缓统一南方。

211年,西征马超、韩遂于潼关,用离间计破关中联军,巩固关中。

213年,被汉献帝封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社稷宗庙,权势凌驾诸侯。

215年,征汉中张鲁,迫其降魏;与孙权爆发合肥之战,张辽以少胜多。

216年,汉帝进封他为魏王,加冕九旒冕,行天子仪仗,权位几近帝王。

219年,孙权袭杀关羽,献首洛阳;表奏孙权为骠骑将军,巩固荆州防线。

220年3月15日,病逝于洛阳,谥号“武王”。同年十月,子曹丕篡汉建魏,追尊他为魏武帝。

主要作品

《短歌行·对酒当歌》《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度关山》《对酒》《苦寒行》《气出唱》《精列》《请追增郭嘉封邑表》《与王修书》《祀故太尉桥玄文》等

贡献影响

政治

曹操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他们任用“清正之士”,“务以俭率人”,使得天下士人“莫不以廉节自励”,即使是权贵宠臣,“舆服不敢过度”。以上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社会风气的转变。

曹操的政治思想符合时代的需求,在统一、平定北方的事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主张的法治和唯才是举是对于汉代德化、孝治四百年传统的对抗和否定,在政治思想界引发讨论,对于后世人事管理思想的影响颇为深远。

经济

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

文化

他倡导并开创的建安文学,不仅是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而且建安文学建立的优秀传统,也成为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标准。”建安风骨”是后代文人对文学追求的理想境界。陈子昂反对初唐时期的形式主义诗风,称“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李白也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这一切都与曹操的贡献有关。曹操以相王之尊,不独亲自赋诗撰文,而且能够尊重文人并保护文人。他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与文人保持着比较好的友谊,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籍谈笑。”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

曹操喜爱坟典和六艺之学。在统一北方的混战中,就注意对图书的保护和收求。建安五年(200年)他击败袁绍后,下令“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任魏公后,设置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广收在战乱中散佚的东汉官府和民间藏书,“采辍遗亡”,藏在中外三阁和秘书省。还请蔡邕之女蔡文姬讲其藏书之事,蔡文姬“缮书送之,文无遗误”。由于他重视国家的文化建设,逐步建立了魏国的国家藏书。

人物评价

荀彧:今公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使干戈戢睦,大道流行,国难方弭,六礼俱治,此姬旦宰周之所以速平也。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诚仲尼述作之意;显制度于当时,扬名于后世,岂不盛哉!

桥玄:“吾见士多矣,未有若君者!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王安石:“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钱穆:“曹操兼能政治、军事和文学,又能用人,是魏国创业者。然而,他却是一大奸雄,故为历史反面人物,此下中国历史六百年中衰,曹操不能辞其咎。”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文坛那些人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