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澳白石街
0 赞数:0 #历史名街#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淇澳白石街始建于1833年,由花岗岩铺筑而成,是中国近代首条用外国赔款修建的街道。该街道全长约2000米,保留青石板路面与蚝壳墙等清代岭南建筑元素,串联抗英纪念广场、古炮台遗址及苏兆征故居等历史遗迹。作为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斗争的首个胜利见证,其历史价值早于三元里抗英事件八年,1997年被列为珠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详细介绍 PROFILE +

基本介绍

淇澳白石街始建于1833年,由花岗岩铺筑而成,是中国近代首条用外国赔款修建的街道。该街道全长约2000米,保留青石板路面与蚝壳墙等清代岭南建筑元素,串联抗英纪念广场、古炮台遗址及苏兆征故居等历史遗迹。作为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斗争的首个胜利见证,其历史价值早于三元里抗英事件八年,1997年被列为珠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景点景观

建筑特色

街道采用本地开采的花岗岩条石铺筑,宽度约1米,现存约2千米原始路面。两侧保留清代广府民居建筑群,典型特征包括:

蚝壳墙:采用牡蛎壳混合黄泥砌筑,厚度达60厘米

阁楼式结构:二层普遍设置木质观景回廊

防御设施:部分建筑外墙留有鸦片战争时期的弹痕

纪念设施

街口石质门楼镌刻"淇澳未沦亡,拔剑请缨同杀敌;英军寻死路,丢盔弃甲把命逃"楹联,主要纪念场所包含:

抗英禁烟胜利广场:设有村民持械抗英群雕与古炮台复原展示区

苏兆征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完整保存早期工人运动领袖生活场景

天后宫:清代海神庙宇,现存道光年间重修碑刻三方

历史沿革

1833年淇澳村民击退英美鸦片商船侵扰,迫使对方赔偿3000两白银用于修筑环村石街。该事件早于鸦片战争七年,开创中国民间自发反抗外来侵略并取得胜利的先例。街道主体工程于当年完工,东起淇澳祖庙,西至古炮台遗址,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荣誉及其他

保护现状

1997年5月珠海市政府正式确立其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有保护措施包括:

整体纳入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规划

2018年完成街面青石板数字化测绘建档

2023年活化利用部分闲置民居建立非遗扎染工坊

街道现存清代至民国时期建筑47栋,其中13栋列入珠海市历史建筑名录。每日接待研学团队与游客约500人次,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6985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