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谈判》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由李前宽、肖桂云、张夷非执导,张笑天编剧,古月、孙飞虎领衔主演,于1993年上映,2022年8月,在第十七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展映。
该片讲述了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以中国的前途命运为重,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历史性地走到一起,经过43天的反复谈判,国共两党终于达成协议的故事。
古月 饰 毛泽东
孙飞虎 饰 蒋介石
黄凯 饰 周恩来
李法曾 饰 张治中
胡慧中 饰 童欣
刘廷尧 饰 张群
吉叶墨 饰 帕特里克·赫尔利
郭法曾 饰 刘少奇
刘怀正 饰 朱德
路希 饰 任弼时
毛泽东
演员古月
中共领导人,为使人民大众渴求的和平早日到来,深明大义,把个人生命安危置之度外,毅然赴重庆谈判。他大智大勇,才华横溢,面对强大的对手,从容不迫,机智幽默,绵里藏针,狠狠打击了国民党和美国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作为父亲,他对子女宽严相济、爱怜交加。
蒋介石
演员孙飞虎
国民党领导人,精通中国历史典籍,对中国改朝换代历史的治国方略有过精心研究。他老谋深算,善于翻云覆雨。迫于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实现和平的压力,他不得不请毛泽东来重庆和谈,实际是假和谈,真反共,要坚决消灭共产党。当面对毛泽东笑脸相迎,暗中却派兵攻打解放区。
童欣
演员胡慧中
中央日报社记者,笔名“后太史公”,西南联大毕业生,其父为西南联大历史教授。纯真,富有强烈的正义感,从善如流。她凭着记者的敏感和青年的幼稚单纯,写了一篇有利于蒋介石,却混淆视听的文章,但毛泽东以博大有胸怀,邀请攻击共产党人的她见面。在与毛泽东多次接触后她为其人格魅力所折服,完全改变了立场和态度。
周恩来
演员黄凯
中共领导人、和谈代表,机敏睿智,心思缜密,忠于革命事业。在毛泽东正确领导下,他在谈判桌上与国民党代表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揭穿了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险恶用心。
张治中
演员李法曾
国民党的主和派代表,主张与中共谈判从而实现和平建国。他心地坦荡,为表诚意,亲自到延安迎接毛泽东赴渝,并担保其的生命安全。
陈立夫
演员苏德
国民党极右派代表人物,中统局头子,CC派创始人。在是否邀毛泽东来重庆谈判这一决策性问题上,他坚决反对主谈,主张积极进剿,一鼓作气消灭共产党。尽管如此,毛泽东在重庆时仍然去拜访他,把他作为争取的对象。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人民欢庆胜利,举国上下一片沸腾。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蒋介石召开军事会议,询问各战区的情况,陈立夫、白崇禧认为时机难得,应趁此一举剿灭“共党”。不料,蒋介石却提出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一时间国民党文武官员大惑不解。蒋介石为了向世人表明他对国共和谈的诚意,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是”。中共中央针对国民党的举动,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赴渝谈判。毛泽东及时地指出,只有去和谈,才能表明中共和平建国的诚意,才能取信于天下。张治中和美国大使赫尔利专程从重庆飞来延安迎接毛泽东。
8月28日,毛泽东赴渝谈判,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和延安军民到机场为毛主席送行。毛泽东的毅然之举,令蒋介石手足无措。他一面派周至柔去九龙坡机场迎接,一面让陈布雷控制《中央日报》对此只作简单报道。九龙坡机场,民盟主席张澜、副主席沈钧儒及黄炎培、章伯钧、郭沫若等前来迎接毛泽东。飞机降落,毛泽东第一个走出机舱,他向拥上来的人群挥手致意,同周至柔握手。《中央日报》女记者童欣抢先发问,毛泽东热情作答。蒋介石在山洞官邸彬彬有礼地会见了毛泽东,两个敌对了19年的领袖握手言和。谈判终于拉开了帷幕。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正气凛然步入会场。可蒋介石只派来了张群、王世杰、邵力子和张治中几位谈判代表,而且连谈判的基本条款都没有。毛泽东向国民党代表提出八条谈判要点,率先表明了中共对和谈的诚意。张群等人却由于毫无准备陷于尴尬境地。此时,蒋介石正加紧破坏和平。他命陈布雷重印《剿匪手本》,又暗命国民党十九军围剿山西上党地区的共产党军队。
谈判十分艰难。蒋介石为了他一统天下提出极其苛刻的条件。毛泽东则以中国的前途命运为重,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做出重大让步,显示出了非凡的斗争才华。在决定让出江南解放区的同时,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蒋介石秘密下发《剿匪手本》的阴谋,使蒋介石非常难堪。经过43天的反复谈判,国共两党终于达成协议。张治中、周恩来分别代表国共双方在《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上签字。张治中代表蒋介石举行盛大宴会欢送毛泽东离渝。毛泽东发表了《和平、民主、团结、进步》的讲话,得到重庆各界要人的一致赞同。九龙坡机场,毛泽东在一片热烈的欢呼声中登上舷梯,他又一次向欢送的人群举起帽子。挥手致意。这是巨人的挥手,凝结了现代中国历史上那辉煌的一瞬。
制作人 裴凤林(制作片任)、郑长年(制片)、高成惠
监制 滕进贤、阎敏军
导演 李前宽、肖桂云、张夷非
副导演(助理) 王宝顺、刘延尧、常玉芳
编剧 张笑天
摄影 廖家祥(摄影指导)、李力、孙圣允(副摄影)、马伟业(副摄影)
配乐 施万春
剪辑 吴方海
道具 吕光、李恩杰、施化林、程天
美术设计 吕志昌(美术指导)、杨宝成
造型设计 杨树栋(化妆设计)、刘晓红(化妆)、刘欢(化妆)、靳万胜(化妆)
服装设计 李敬平、赵惠杰、马钧
灯光 于长江(照明设计)、王跃生(照明)
录音 章文
布景师 刘凤臣、刘汉东、王金成
编辑 杨净
烟火 郑春亭
拟音 刘燕
演奏 中央乐团爱华乐队
指挥 胡炳旭
独唱 前宽
顾问 陈荒煤、丁峤、何敬修、郑惠、陈播、石方禹
历史顾问 章百家
在1986年,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就对“重庆谈判”这一题材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与别人合作写了剧本,还选好了外景地,带着主创人员和演员去深入生活。但即将开机时,因题材与兄弟厂家“撞车”而不得不中止筹备工作。因为真的非常喜欢这个戏,李前宽甚至为此而病倒。1992年,在全国重大题材创作会上,有关领导同志提出了“重庆谈判”与李前宽夫妇的梦想。李前宽夫妇终于得以拍摄“重庆谈判”。
为节省时间,在还没有剧本的情况下,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厂务会决定让摄制组先南下采景。李前宽邀请老搭档张笑天担任编剧(影片部分内容取材于黄济人的同名小说),又邀请时任长影艺术片一厂的导演、张笑天之子张夷非加入导演组。
第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第十七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1993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故事片奖
1993年《当代电影》国产十佳影片
第二届长春国际电影节
第三届“五个一工程”奖
第四届上海影评人奖
第16届长影小百花奖
该片既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同时又通过重大革命斗争的历史事件,并在事件的进展过程中,塑造了伟大革命家毛泽东的形象,是一部成功之作。该片克服了同类题材常常会出现的如人物塑造往往被事件的方方面面所淹没,神化人物形象等毛病,在艺术上、思想上,特别是把握历史进程的真实性方面均达到了新水平。影片站在历史的高度,完满地表现了这一历史事件,人物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光彩,更加人化,可亲可信。(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作家冯牧评)
该片的剧本是忠实于历史的。可以看出,创作者们非常认真、仔细地研究了这段历史,努力使作品真实地再现这段历史。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又跳出这段历史,把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经过提炼,浓缩在两个半小时之内体现出来,而且体现得是那样干净,使人一目了然。他们既没有漏掉重大事情,又没有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这部影片的语言很有功夫,是一种文学的语言,艺术的语言,生动的语言,很有风趣,很有意味。(原中国剧协、影协理事史超评)
该片最明显的艺术特点是在动与静二字上做文章,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一静一动,平行发展。导演以静示动,寓动于静,以极富生活哲理的独特的电影语汇,从动与静的巧妙结合中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一幕,深刻地揭示了“顺民心者得天下,逆民心者失天下”的主题思想。(《电影评介》评)
为拍好该片,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夫妇查阅了大量资料,又到重庆、延安等地访问调查。
该片中中央日报社记者童欣,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不女性而是男性。
在该片中扮演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秘鲁演员在拍完重庆部分的戏后就离开了中国,而后面剧组还要拍摄赫尔利在延安的镜头,导演发现延安地区文化馆派来协助剧组工作的董志刚是瘦高个儿,经过化妆后外形比较接近角色,于是便请他接着扮演赫尔利。
前往外景地时,剧组从长影厂开出了17辆重整一新的产于20世纪40年代的黑色美式老爷车,一路从长春开到重庆。
为拍摄“重庆抗日胜利大游行”的场景,在开拍前一天晚上,该片制片主任裴凤林率剧组在一号桥附近张贴标语、粉刷大字块,结果引起重庆市民误会甚至报警。
在重庆拍戏时,李前宽发着高烧仍坚持工作,以至于在拍摄现场昏倒。
为拍好老百姓欢送毛泽东赴重庆的场面,需要群众演员听到很远很远处传来的山歌声,为吸引群众演员的视线,导演李前宽亲自演唱了陕北民歌。
重庆谈判时毛泽东乘坐的C-47飞机在20世纪90年代时已很难找到,摄制组派专人找了大半年,才在北京航空博物馆找到一架。为拍摄飞机起落的戏,摄制组又请人做了一架长1米多、高40公分的可以遥控起飞的模型飞机。拍摄时通过技术处理,把模型飞机拍成和真飞机一样大小。
1992年10月5日,该片摄制组赴重庆,时任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的谷长春、省委宣传部部长的许中田亲往长影送行,这在长影厂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摄制组也得到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重庆谈判的发生地蒋介石官邸德安里已成为重庆市委大院,为保证影片的历史真实性,重庆市委不但同意摄制组利用大院,还同意拆除院内的部分建筑,以恢复历史原貌。同时,经市委做工作,重庆市内待拆待修的老建筑,凡是摄制组要用的外景地,均暂停工程,待摄制组拍完后再施工。在拍摄新华路口的大场面时,时任重庆市委书记的肖秧和市政府秘书长邱万兴还亲自到场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