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坊,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南京路与胜利街交界处,由汉口棉花巨贾黄少山兴建,是武汉市确定的历史优秀建筑。
国内保存较完好的石库门建筑群,百年武汉“咸安坊”焕新再启程
咸安坊属民国早期里坊式住宅建筑群,1910年以后建成,为汉口有代表性的高级里分住宅区。全坊有两层砖木结构石库门式住宅20余栋。
作为国内保存比较完好的石库门建筑群,咸安坊在武汉市现存的10处被作为优秀历史建筑加以保护的里份中,是唯一享受“一级保护”的特保儿,当年这里曾是高级住宅区,居住着洋行职员、实业界人士、富商及当红艺人等社会各界名流,如轮船巨头卢作孚、药业大王陈太乙、汉剧大师陈伯华都曾居住于此,其规模和建筑特色均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开发、设计、施工一流水平。
坊口的一堵墙上那块由“武汉市人民政府”“1993年7月”所立的“优秀历史建筑”黑色金字大理石碑仍在,碑文主要内容为:咸安坊属民国早期里坊式住宅建筑群,1910年以后建成,由兴汉昌等4家营造,为汉口有代表性的高级里份住宅区,坊内交通分为主巷、次巷和支巷,规模较大,全坊有两层砖木结构石库门式住宅20余栋。
棉花大王建起咸安坊
1915年初春,汉口英租界边缘,一块蒿草丛生、水塘交错的无名之地上。商人名叫黄少山,刚刚在监利老家卖掉棉花厂,举家来汉口打拼。
这位34岁的乡下棉商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买地,盖一批高档住宅,卖给附近洋买办和华人白领。他的这一想法仿照的是上海流行的石库门居民区的操作模式。
黄少山建起的第一套样板房面积为255.5平米,上下共有三层,前后有天井,客厅装有四扇华丽的落地彩色玻璃门,配上暗红色的磨石地板,既实用又洋气。样板房一建成就受到众人青睐,于是又盖了第二栋、第三栋……
他为这片小区取了个吉利的名字“咸安坊”,寓意富贵咸安。5年后,当时的地皮大王刘歆生将太平路买下,铺成柏油马路,改名为歆生路,渐渐的,这里成了汉口的商业中心;后来,咸安坊的旁边又添了同仁里、德永里、启昌里,四个里巷合成了一条长320米、宽6米,东南口通鄱阳街,西北口通胜利街,巷道纵横交错,拥有64个门牌号的汉口顶级住宅区。
那套样板房,黄少山留给了自己,它就是咸安坊15号。
【咸安坊居住着来自社会各界的白领、名流。郁郁葱葱的林阴小路、衣着光鲜的新潮男女、迷人的音乐和浪漫的爱情,大汉口的精华在这里浓缩。】
大汉口的花样年华
咸安坊见证了大武汉的荣辱兴衰。建国前,咸安坊居住着来自社会各界的白领、名流。他们当中有洋行和银行职员、有实业界人士和富商,以及当红艺人等,轮船巨头卢作孚、药业大王陈太乙、汉剧大师陈伯华都曾居住于此。
在咸安坊15号旁边有一个叫芙蓉宫的会所,规模不大,但内部装修奢华,配有佣人和保姆,专门为汉口富商巨贾和政界要人聚会聊天提供服务,是汉口比较高档的会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