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西城市群
0 赞数:0 #国家级城市群#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兰西城市群是中国西部重要的跨省区城市群,区位优势明显,地处新亚欧大陆桥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是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重要支撑,是中国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的骨干通道,也是重要的新能源外送基地。主要涉及:甘肃省的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回族自治州,青海省的西宁市、海东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共9个市州的全部或部分区县。
详细介绍 PROFILE +

兰州—西宁城市群(简称:兰西城市群),位于中国西部腹地,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兰西城市群涉及:甘肃省的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回族自治州,青海省的西宁市、海东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共9个市州的全部或部分区县。总面积9.75万平方公里,2016年常住人口1193万人。

兰西城市群是中国西部重要的跨省区城市群。区位优势明显,地处新亚欧大陆桥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是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重要支撑。资源禀赋较好,能源资源富集,是中国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的骨干通道,也是重要的新能源外送基地。经济基础较好,石油化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新能源新材料和循环经济基地加快建设。科技力量较强,物理、生物、资源环境研究具有优势。生态地位突出。经济社会人文联系紧密。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指明,兰西城市群的战略定位为着眼国家安全,立足西北内陆,面向中亚西亚,培育发展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和鲜明地域特色的新型城市群;发展目标为到2035年,兰西城市群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各领域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巩固。

发展沿革

2018年2月,国务院批复《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

2020年5月13日,甘肃省人民政府与青海省人民政府在甘肃省兰州市签订《深化甘青合作共同推动兰州—西宁城市群高质量协同发展框架协议》,两省将共同建设兰西城市群“1小时经济圈”,加快兰西城市群市场一体化进程。

城市范围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兰西城市群涉及:甘肃省的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回族自治州,青海省的西宁市、海东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共9个市州的全部或部分区县。总面积9.75万平方公里,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4874亿元,常住人口1193万人。

兰州—西宁城市群成员城市

省份 地级市/州 涉及区县

甘肃 兰州市 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红古区、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

白银市 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景泰县

定西市 安定区、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

临夏回族自治州 临夏市、东乡族自治县、永靖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青海 西宁市 城中区、城东区、城西区、城北区、湟中区、湟源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海东市 乐都区、平安区、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海北藏族自治州 海晏县

海南藏族自治州 共和县、贵德县、贵南县

黄南藏族自治州 同仁县、尖扎县

交通运输

2024年兰州和西宁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 城际铁路 普速铁路 高速铁路 火车站 机场

兰州轨道交通 兰州至中川城际铁路 兰渝铁路、陇海铁路、兰新铁路、青藏铁路、包兰铁路、兰青铁路等兰新高速铁路、宝兰高速铁路、银兰高速铁路、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铁路、川青铁路等兰州站、兰州西站、西宁站、海东西站、同仁站等兰州中川国际机场、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

社会事业

2024年兰州和西宁科研、文化体育、医疗

科研 高等院校近30所 985高校:兰州大学 国家实验室(1个)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7所 211高校:青海大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大于8个)

职业学院众多

文化体育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地质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兰州奥体中心、西宁市海湖体育中心、兰州市体育馆、西宁市体育馆等 甘肃科技馆、青海省科技馆、兰州市地震博物馆、甘肃大剧院、青海大剧院、兰州音乐厅、中国藏医药文化博物馆等 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等赛事

医疗 约25家三级甲等医院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青海省藏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省红十字医院、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等

规划背景

重大意义

1.培育发展兰西城市群,有利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兰西城市群位于黄河上游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我国北方防沙带之间,与“两屏三带”为主体的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密切相关,对保护好“中华水塔”、阻止西部荒漠化地区向东蔓延具有独特的战略支撑作用。

2.培育发展兰西城市群,有利于维护国土安全和促进国土均衡开发。兰西城市群是进藏入疆的“锁钥之地”,培育发展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对于巩固西部边防、维护国土安全和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战略意义。

3.培育发展兰西城市群,有利于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互动。兰西城市群是成渝城市群乃至长江经济带连接欧亚大陆的主要桥梁,通过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可以有效促进西北西南地区开发开放,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我国向西开放步伐。

4.培育发展兰西城市群,有利于带动西北地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兰西城市群是西北发展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促进人口和经济要素进一步集聚和优化配置,有利于带动周边脱贫攻坚、促进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战略定位

着眼国家安全,立足西北内陆,面向中亚西亚,培育发展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和鲜明地域特色的新型城市群。

1.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重要平台。支持和推动兰西城市群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合理布局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聚能力较强的城镇,增强综合承载力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积极推动人口经济格局优化,着力推动国土均衡开发,进一步发挥维护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

2.促进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支点。依托沟通沿海内地、联通西部边疆和欧亚大陆的地缘优势,提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和水平,重点面向中西亚和东南亚广阔市场,强化国际产能合作和经贸文化交流,打造高层次开放平台,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3.支撑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发挥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较强和资源禀赋优势,加快技术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市场环境,发展特色产业。强化与关中平原、天山北坡、宁夏沿黄等城市群协调互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脱贫攻坚,为西北地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强的支撑作用。

4.沟通西北西南、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枢纽。发挥区位优势,推进陆桥通道的功能性调整和结构性补缺,加快建设沟通川渝滇黔桂的综合性通道,积极推进铁路国际班列物流平台建设,强化兰州、西宁的综合枢纽功能,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提升内通外联能力。

发展目标

到2035年,兰西城市群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各领域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巩固。

1.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形成,生态空间不断扩大,黄河、湟水河、渭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取得重大突破。绿色宜居城镇和森林城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以上,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城市群内外生态建设联动格局基本形成,对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建设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2.人口集聚能力和经济发展活力明显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短板和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创新活力、创新实力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特色产业体系有效构建,人口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人口总量和经济密度稳步提升。

3.强中心、多节点的城镇格局基本形成。兰州作为西北地区商贸物流、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中心和交通枢纽功能得到加强。西宁辐射服务西藏新疆、连接川滇的战略支点功能更加突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基本建成。中小城市数量明显增加,城镇密度逐步提升,对周边地区的支撑和服务功能不断加强。

4.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城市群开放平台作用进一步发挥,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合作能力持续增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型经济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面向中西亚、东南亚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

5.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健全。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区域市场一体化步伐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机制不断完善,城市群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不断创新,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发展格局

以点带线、由线到面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加快兰州—白银、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重点打造兰西城镇发展带,带动周边节点城镇,构建“一带双圈多节点”空间格局。

1.“一带”,指兰西城镇发展带。依托综合性交通通道,以兰州、西宁、海东、定西等为重点,统筹城镇建设、资源开发和交通线网布局,加强沿线城市产业分工协作,向东加强与关中平原和东中部地区的联系,向西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打造城市群发展和开放合作的主骨架。

2.“双圈”,指兰州—白银都市圈和西宁—海东都市圈。兰州—白银都市圈。以兰州、白银为主体,辐射周边城镇。提升兰州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兰州新区建设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推进白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稳步提高城际互联水平,推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加快都市圈同城化、一体化进程。西宁—海东都市圈。以西宁、海东为主体,辐射周边城镇。加快壮大西宁综合实力,完善海东、多巴城市功能,强化县域经济发展,共同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产业,积极提高城际互联水平,稳步增加城市数量,加快形成联系紧密、分工有序的都市圈。

3.“多节点”,指定西、临夏、海北、海南、黄南等市区(州府)和实力较强的县城。推进沿黄快速通道建设,打通节点城市与中心城市、节点城市之间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商贸物流、特色文化旅游等产业,因地制宜在黄河沿岸发展库区经济。强化海南对青藏高原腹地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定西、临夏、海北、黄南对周边地区脱贫攻坚带动,进一步发挥节点城镇对国土开发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县有序改市,尽快按城市标准规划建设管理,积极培育新兴城市。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9883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