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吉佛教建筑群
0 赞数:0 #最著名景点#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坐落在中央邦博帕尔附近桑吉村的桑吉佛教遗址是举世闻名的佛教文物建筑,包括巨石柱、宫殿、庙宇和寺院,相传公元前3世纪由阿育王建造。第17号哥普特寺庙被认为是印度建筑风格中较具逻辑设计思维的经典之作。这个现存古老的佛教圣地,公元12世纪前一直是印度佛教的教理中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桑吉佛教建筑遗址就没有后来的印度建筑艺术的发展。
  • 所在地/隶属: 印度 中央邦博帕尔附近桑吉村
详细介绍 PROFILE +

基本介绍

桑吉佛教建筑群是位于印度中央邦博帕尔附近桑奇村的佛教遗址,包含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于公元前3世纪主持建造的佛塔,198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址包含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2世纪的50余处遗迹,现存巨石石柱、佛塔、寺庙及寺院等建筑,其中阿育王时期建造的佛塔现存桑吉大塔、二号塔、三号塔。

桑吉大塔(一号遗址)是保存较完好的窣堵坡形式佛塔,直径36.6米、高16.5米,覆钵形冢体配有四方沙石塔门牌坊(陀兰那),南门建于公元前75-20年,以象征性雕刻表现佛陀生平。第17号哥普特寺庙建于公元5世纪,体现中世纪印度寺庙建筑逻辑设计规律。该遗址保留阿育王诏书石刻,12世纪前长期作为印度佛教教理中心,其建筑范式对南亚次大陆建筑艺术发展产生奠基性影响,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若没有桑吉佛教建筑群的探索实践,便难以催生后来成熟的印度建筑体系。

景点景观

“波”是古代印度特有的佛教建筑类型之一,主要用于供奉和安置佛祖及圣僧的遗骨(舍利)、经文、法物。波的外形是一座圆冢,也可称作佛塔。公元前3世纪流行于印度孔雀王朝,是当时的重要建筑。相传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斥巨资建起84000座波,将佛祖释迦牟尼的骨灰分成84000份,分藏于各波,其中八座建在今印度中央邦博帕尔附近桑吉村。在2000多年岁月风雨的荡涤下,八座中仅存三座,其中桑几波是现存较早、较大、较完整的佛塔。

桑吉波

桑吉波的造型借鉴了古印度北方竹编抹泥的半球形房舍。它的中央是覆钵形的半球体坟冢,冢体由砖石砌成,表面镶贴着一层红色砂石,后来加砌了砖石,顶部增修了一个方形平台和三层华盖,底部构筑了石制基坛和围栏。波的东西南北四方各建有沙石塔门牌坊,建筑形式吸收了波斯、希腊的建筑和雕刻风格,装饰繁缛富丽。左右对称的浮雕嵌板和优美的人物雕像多取材于佛传图及佛本故事,堪称稀世之珍。整座波雄浑古朴,庄严秀丽。庞大的规模加上砖石砌体的不可动摇的稳定感和重量感,使整个建筑具有很强的纪念性。轮廓复杂、雕刻精巧的栏杆和牌坊,与其身后简洁、粗犷的半球体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烘托出主体坟冢的庄严、肃穆。

其它遗迹

桑吉佛塔遗址附近有个砂岩寺庙建筑仍是当年未竣工的模样,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这里仍保存着阿育王的一份诏书。该诏书主要内容是:任何有害佛教文化交流的行为都是不可以的,否则将受到国王的制裁。桑吉山附近不到10千米方圆的范围内还有很多遗址,例如第17号哥普特寺庙被认为是印度建筑风格中较具逻辑设计思维的经典之作、公元5世纪修建的石窟、龙哈吉山上的遗迹,它们和桑吉佛教遗址一样都是伟大的历史名胜古迹。

荣誉及其他

深远的影响

桑吉波充分体现了印度宗教建筑的独特风格,即把宗教意义和象征意义融为一体的功能主义。它着重表现天与地、建筑与自然间的密切关系,强调这种无形的力量远胜于单纯形式美的原则。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桑吉波的造型和风格在亚洲广泛流传,并在流传中有所变革,以适应当地的传统和风俗。中国元代流行的覆钵式喇嘛塔、缅甸大金塔、泰国锥形塔等,无不深受桑吉波的影响。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0717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